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优化小组建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1、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
在公开课上,我们会发现,学生合作学习没有头绪。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2、明确组内成员角色分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小组更好的开展活动,我要求合作小组事先选定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声控员等角色。然后明确责任,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用来收集小组的观察资料和参考资料等等。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发言的要点,发言人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当然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我随时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4、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 精选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通过观察,我发现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或设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问题,因为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会产生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这时就可以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语文问题的情境,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我在执教《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课前需要学生配合完成这篇独幕剧,小组内的学生在组长安排下各自准备自己所需要的道具,在小组长得指挥下,每个组员既是演员又是参谋,为小组的演出献计献策。班内交流展示时,不同的人物,孩子们设计了不同的动作、表情,每个小组各不相同,却都十分精彩,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成员还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又如我在上《鞋匠的儿子》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难理解的词?桑崇善在小组里说:“毫不犹豫的反义词是刚愎自用”我听了正想说话,结果有两三个组员已经大声的说:“不是呀!”张开宇反驳道说:“毫不犹豫是说他做事很果断,是褒义词,而刚愎自用是做事武断,是贬义词,这根本是两回事嘛!”其他几个组员立即同声说:“对呀!应该是犹犹豫豫才对!”在其他小组里也发生过相类似的情况。这可以说明,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时,组员们会提出来进行讨论,甚至争辩。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大家对某一个同学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就会更全面,更深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重视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我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小组合作评价时,我也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过程则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比如在小组赛读时,学生这样评价:他们组的朗读使人身临其境,声音也很洪亮,我们小组也希望能读得和他们一样好;快下课作课堂总结时,小组长会说:这节课,我们组的四号同学学习很认真,积极参与交流,希望他继续努力!这样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合作、交流与分享。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努力好到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在语文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2、在学生开展交流的时候,教师应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每当小组展开交流时,我都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我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我认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小组汇报时,我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3、 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带给学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敢站起来发言的人明显多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解疑能力增强了,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体现出真正的实效来,而我们的语文课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优化小组建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1、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
在公开课上,我们会发现,学生合作学习没有头绪。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而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自发性行为,因此,要想在课上课后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应首先培养组建良好的学习小组,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2、明确组内成员角色分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小组更好的开展活动,我要求合作小组事先选定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声控员等角色。然后明确责任,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用来收集小组的观察资料和参考资料等等。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学生发言的要点,发言人负责将小组讨论结果汇报。当然这种角色并非一成不变的,我随时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3、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4、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创设情境, 精选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性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而学生的合作热情似乎并不高。通过观察,我发现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或设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问题,因为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时会产生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这时就可以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了。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语文问题的情境,密切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我在执教《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课前需要学生配合完成这篇独幕剧,小组内的学生在组长安排下各自准备自己所需要的道具,在小组长得指挥下,每个组员既是演员又是参谋,为小组的演出献计献策。班内交流展示时,不同的人物,孩子们设计了不同的动作、表情,每个小组各不相同,却都十分精彩,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成员还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又如我在上《鞋匠的儿子》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难理解的词?桑崇善在小组里说:“毫不犹豫的反义词是刚愎自用”我听了正想说话,结果有两三个组员已经大声的说:“不是呀!”张开宇反驳道说:“毫不犹豫是说他做事很果断,是褒义词,而刚愎自用是做事武断,是贬义词,这根本是两回事嘛!”其他几个组员立即同声说:“对呀!应该是犹犹豫豫才对!”在其他小组里也发生过相类似的情况。这可以说明,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见解时,组员们会提出来进行讨论,甚至争辩。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大家对某一个同学的意见发表见解,在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在反复的训练中,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就会更全面,更深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重视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我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小组合作评价时,我也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监控能力,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过程则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比如在小组赛读时,学生这样评价:他们组的朗读使人身临其境,声音也很洪亮,我们小组也希望能读得和他们一样好;快下课作课堂总结时,小组长会说:这节课,我们组的四号同学学习很认真,积极参与交流,希望他继续努力!这样的评价,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学会合作、交流与分享。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也要转变观念,努力好到以下几点:
1、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在语文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我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注意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2、在学生开展交流的时候,教师应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每当小组展开交流时,我都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我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我认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小组汇报时,我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3、 为了让每个孩子得到发展,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带给学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课堂上敢站起来发言的人明显多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解疑能力增强了,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体现出真正的实效来,而我们的语文课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