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跳动56次正常吗
1个回答
2017-05-28
展开全部
医学上对心率的划分是:无论男女,心率60~100次/分钟即为正常;这与实际人群是有差别的,有些青年人心率在60次/分钟以下也很常见。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进行激烈运动的人,心脏得到了锻炼,心率低于40次/分钟也可能很健康,甚至更有例外者,英国一名前马拉松冠军去世后解剖发现,他的心脏比正常人重30%,冠状动脉比正常人约粗1倍,这样的心脏心肌收缩更有力,每次收缩输出的血液也成倍增加,即便是心率很低也能满足正常的血液供养需求。
一般正常成年人,心率约为75次/分钟。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心率少于50~55次/分钟时要提高警惕,心率长期超过90次/分钟的人也应该提高警惕。
不同年龄正常的心跳次数各是多少?
老年人心率偏慢,一般为55~78次/分钟;初生婴儿心率约为110~150次/分钟;2岁左右的儿童心率约为85~125次/分钟;4岁的儿童心率约为65~105次/分钟;一般成年人安静状态下,心率约为70~80次/分钟,女性略快一点点。
不但如此,心跳得快慢也受到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等调节的影响,甚至当人处于生气、紧张、兴奋等状态时就会心跳加速;而处于睡眠或安静状态时,心跳还会减慢。虽然很多人感受不到,但做过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的人对此一定深有体会。
心率快慢与寿命有关系吗?
有关资料显示,除了人类,所有哺乳动物的心跳总数基本上是一致的,约为8亿次左右。所以心跳慢快与动物的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乌龟每分钟心跳大约6次,所以乌龟的寿命可长达200年左右;燕子每分钟心跳1200次,所以燕子的寿命极短;老鼠每分钟心跳900次,所以它的寿命在两年左右光景;猫的心跳是每分钟240次,所以猫一般的寿命在5~6年。
尽管这样的数字不能证明人类心跳越慢越长寿的结论,但是有研究发现了心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一些联系。
挪威研究人员对3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对3万人分2次进行静息心率检测发现:十年前心率70次/分钟以下的人,如果十年后心跳增至85次/分钟,患心脏病死亡的风险将翻一番;十年前每分钟心率在70~85次之间的人,十年后心率达85次/分钟以上,死亡概率也会提升80%。但如静息心率降低,效果刚好相反。十年前心率70~85次/分钟的人,若十年后降至70次/分钟以下,则患心脏病死亡的概率可降低40%。
小心脏力量惊人8小时做功能举起小汽车
每个人的心脏大小略有不同,一般来讲一个人的心脏相当于自己的拳头大小。就是这样小小的心脏力量大得惊人。在安静状态下,1分钟搏出血量约为4500ml,如果换算成重量,大约为4.5公斤,如此计算一昼夜搏出血量约达6400公斤。
即使在睡眠的状态,8小时内心脏做功,相当于能把一辆小汽车举到2米以上,如果心脏用这个力量举自己,足以举20公里以上。
心脏规律永不停息的跳动奥秘在哪?
心脏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生命不息跳动不止。不过心脏能规律地跳动并不是大脑发出的指令,心跳是心脏自身有自律细胞控制着整个心脏的跳动,这种规律的跳动取决于血液供养,只要有足够的营养和氧气,心肌细胞就可以自动地跳起来。但是心肌细胞的这种规律的跳动也是有“总司令”在指挥,不是盲目的瞎跳。如果脱离了“总司令”的统一指挥就出现了问题,也就是临床上的各种心律失常。
这个“总司令”叫“窦房结”,通常说的“窦性心律”就是由窦房结发出的,是正常的。正常的传导途径为: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心肌传导纤维。
心脏真的不知疲劳永动不息吗?
人体是非常神奇的机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就已经做好了劳逸结合的准备,心脏一缩一舒的规律就是一套工作与休息的过程。以每分钟心跳75次为例,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一次心跳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时间分别为0.1秒和0.3秒;但是舒张时间却分别为0.7秒和0.5秒。
心房心室交替收缩,交替休息,收缩一定时间的同时也松弛着、休息着。
离开了身体的心脏依然能跳动吗?
在电影《印第安那·琼斯之魔宫传奇》中有一个画面:人的心脏被活活掏出后仍然在跳动,而且跳了很长时间。看完这部电影后,有些人不禁会问:“心脏离开人体后,还能跳动吗?”
其实,这是真的。离开人体的心脏,只要给心肌足够的氧气就能保持跳动,这是因为心脏不需要其他神经的刺激,心脏的肌肉自己会产生电流刺激心肌收缩保持跳动。
离开身体的心脏保存时间能达8小时
之前做心脏移植手术的心脏保存是通过冰块解决的,但这种方法心脏“保鲜”最长的极限是3~4小时。不过一年前有国外媒体报道显示,一项新技术解决了心脏“保鲜”难题,这是一种器官存活系统(把捐赠者的心脏植入到盒子里),它模拟人体环境向心脏注入含氧血,使心脏能像在活体内一样,该技术把器官在体外保存时间延长了8小时,这也就意味着心脏能被送到更远的地方,有更多的需要心脏移植的人会受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