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第一,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礼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作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 今天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第二,我们拥有历史上最为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经过三十九年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 就我国文化体制发展条件而言,经过长达三十余年的改革,已取得根本性的进步,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当然,改革创新的需求和动力,也将会对我国文化创造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三,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
展开全部
我们有资格自信。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之间的“基因身份证”。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凭借文化的独特性和内聚力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丧失了独特性,就意味着丧失内聚力,也就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
文化无疑是要发展的,但枝繁叶茂离不开根的滋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你的家园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异乡。自己的家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但所有家园都是温暖的,在那里可以找到精神的安定与祥和。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往往习惯凭借自己经济的优势去否定别国文化的优势,强求文化同一,而一些民族、国家出于经济政治的弱势对自身文化也丧失了起码的自信,甚至自惭形秽。其实,“不同”、“多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如若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强求一律,很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僵化衰落。
我们有底气自信。当下中国有两个概念同时在使用,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中华文化。很多人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不加以区分。中国传统文化是“过去完成时”,尽管我们可以不断对之作出新的阐释,但其内涵是既定的,而中华文化则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动态概念,不仅包括过去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也意指今日中国文化的繁荣,更要求未来中国文化的辉煌与复兴。对今日中国社会来说,固然要讲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传承下来,更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赶上时代引领未来,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实现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不要停留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还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所在。
当然,这个“化”是有讲究的。守不住主心骨,没有好办法,很有可能在“化人”的过程中被“人化”。如何做到“化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化”?一位历史学家曾经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人是要吃肉的,但是要通过把肉消化为人的肌肉来强身健体。这既是实现中华文化“现在进行时”的底线思维,又是实现中华文化“现在进行时”的至高境界。
文化无疑是要发展的,但枝繁叶茂离不开根的滋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你的家园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异乡。自己的家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但所有家园都是温暖的,在那里可以找到精神的安定与祥和。目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往往习惯凭借自己经济的优势去否定别国文化的优势,强求文化同一,而一些民族、国家出于经济政治的弱势对自身文化也丧失了起码的自信,甚至自惭形秽。其实,“不同”、“多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如若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国家都强求一律,很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僵化衰落。
我们有底气自信。当下中国有两个概念同时在使用,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是中华文化。很多人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往往不加以区分。中国传统文化是“过去完成时”,尽管我们可以不断对之作出新的阐释,但其内涵是既定的,而中华文化则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个动态概念,不仅包括过去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也意指今日中国文化的繁荣,更要求未来中国文化的辉煌与复兴。对今日中国社会来说,固然要讲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传承下来,更要大讲特讲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让中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赶上时代引领未来,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实现中华文化的“现在进行时”,不要停留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文化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重视文化精神的阐幽发微。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华传统美德已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还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所在。
当然,这个“化”是有讲究的。守不住主心骨,没有好办法,很有可能在“化人”的过程中被“人化”。如何做到“化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化”?一位历史学家曾经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人是要吃肉的,但是要通过把肉消化为人的肌肉来强身健体。这既是实现中华文化“现在进行时”的底线思维,又是实现中华文化“现在进行时”的至高境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