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
1个回答
2017-07-22 · 国内知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是大型的多品类职业教育机构。在全国拥有1859个直营网点,覆盖319个地级市。主营业务横跨招录考试培训、学历提升和职业能力培训3大板块,提供超过100个品类的综合职业就业培训服务。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育科研,也要以教师为本。过去,由于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认识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科研意识。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十分活跃,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明显增强,一个普及性、群众性教育科研局面已经形成。但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基础素质相对薄弱,科研能力尚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科研的有效推进,若不及时引导,必将挫伤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内部的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点是逐步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那么,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呢? 有以下几条途径。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把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精神需求,这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中国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并对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我们要了解到当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认识到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转变观念,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
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这两块领地里存在着分工: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是那些专门研究人员,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则是第一线的教师,这就使得中小学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们的事情,他们不能“越俎代疱”。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不开展必要的教育科研,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自生自灭,得不到及时总结,多种多样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脱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往往显得高深莫测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脱离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长期囿于低层次经验摸索,有些甚至常年在原地绕圈子,教育质量提高缓慢,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在认识上把教育科研看作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育科研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使教师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确立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针对这种想法,就必须在确立科研意识上下功夫,消除对教育科研的模糊认识,确立科研就在身边的意识。 教师身在教育第一线,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这就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在教学第一线,所以进行教育调查、组织教育实验就十分便利;也正因为在教育第一线,所以就更容易将自己的研究落实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投身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尽快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订购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杂志,阅读自学,扩大视野。
2、注重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这使中小教师形成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加强学习,确保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科学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直接原因。由社会经验总结成的概念和理论较之个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的经验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对现实的反映也深刻、全面、完善得多。教师欲求得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仅有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教育活动的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才可以获得关于教育现实的复杂的完整的有意识的印象,才可以丰富和完善个人经验。
首先,教育科研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人们对教学的认识,较早和较快地用的是关于认识论的思想。教学论在不断发展、深化,这种发展是得力于方法论的改进。教学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条基本途径,自然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这就涉及到伦理学问题。教师教学实践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看来,教学与美学也挂起钩来……。
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3、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中小学教师刚开展教育科研时,水平低一些,理论深度浅一点都很正常。如果要求过高,教师达不到就容易形成失败定势,挫伤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所以,起步阶段应该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反思性的经验研究课题。
所谓“反思性的经验研究”就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水平上加以归纳,从中发现规律,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成功的地方。随着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应及时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级教师侧重于教材研究,二级教师侧重于教法、学法指导研究,一级教师尝试前瞻性的探索研究。
所谓“前瞻性的探索研究”就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设想、开发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或准实验的实践研究,探索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学校要以一部分科研骨干为重点,抓重点课题,对他们重点扶植,重点帮助,使他们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学校也要注意面上的普及工作,对全体教师普遍提出要求,把教师科研队伍建设的“点”和“面”结合起来,用“点”上的事例带“面”上的发展,用“面”上的发展促“点”上的提高。
4、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将教育科研渗透于常规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教育科研的方法,这是学校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关键。
只有在“教”中“研”,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只有在“ 研”中“教”,才能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中“研”和在 “研”中“教”,不仅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任何能力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同时学校申报科研课题只有以这一“教”“研”观念为依据,教师才有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选课题。)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重视教研,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教研为教育服务,是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教育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教育科研计划,选择可行的课题并具体落实到全组的各位教师身上。
在教研组内,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组内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气。
①抓住一个“学”,即组织教师学习文化知识、教学大纲、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方法等。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
②体现一个“导”,即对教育中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
③突出一个“研”,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针对部分教师整天埋在作业堆中,不善于研究、总结和提高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导向作用、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④做好一个“结”,即把教师中点点滴滴的工作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育论文评比、教育质量分析会、教改经验交流会等,认真总结,积极交流,以推动学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6、完善制度,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
学校要完善了一整套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①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引进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讲座与学习结合起来。
②课题申报制度,教师首先依据各自实际自选课题,学校统一调控,论证立项。
③科研成果汇报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校级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
④科研奖励制度,通过层层推选,逐级推荐,对成果显著的课题给予奖励。另外,学校每年还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诸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等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不断完善培训功能,要改变过去仅限于教育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要重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培训项目,为教育科研尽力。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7、加强管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存在着局限性,对教师的评价只注重教育质量和升学率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本来少有人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的管理面应该拓宽,要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成为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要实施有效的工作方针和政策配套。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在政策措施上,应建立有利于教师成才的目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热心教育科研,以科研兴教。学校还要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定期交流,定期检查,并与教师的工作考核挂钩,做到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持之以恒,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就能日益强烈而内化成一种自觉需要。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强化科研意识,把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精神需求,这是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前提。
中国教育的实践和当今教育的发展都表明,没有教育科研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教育。只有重视和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实验探索、理论论证和开拓创新的先导作用,注意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我们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并对教育科研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之中。我们要了解到当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逐步认识到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转变观念,增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
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这两块领地里存在着分工: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是那些专门研究人员,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则是第一线的教师,这就使得中小学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们的事情,他们不能“越俎代疱”。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不开展必要的教育科研,使得许多好的教育经验自生自灭,得不到及时总结,多种多样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脱离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往往显得高深莫测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脱离教育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长期囿于低层次经验摸索,有些甚至常年在原地绕圈子,教育质量提高缓慢,违反教育规律的事屡见不鲜,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转变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在认识上把教育科研看作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育科研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使教师增强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人。
确立科研意识,掌握科研理论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针对这种想法,就必须在确立科研意识上下功夫,消除对教育科研的模糊认识,确立科研就在身边的意识。 教师身在教育第一线,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苦恼,这就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在教学第一线,所以进行教育调查、组织教育实验就十分便利;也正因为在教育第一线,所以就更容易将自己的研究落实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投身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尽快走向成熟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普遍存在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问题。为此,可聘请教育科研专家从选题、科研方案设计、实验以及教育反思、教育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等环节提供具体指导;根据一定的主题,组织教育科研讲座,普及教育理论知识,丰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中小学教师还可以订购有关教育科研的书籍、杂志,阅读自学,扩大视野。
2、注重学习,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这使中小教师形成和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
加强学习,确保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科学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是人类意识发展的最直接原因。由社会经验总结成的概念和理论较之个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的经验要丰富得多,广泛得多,对现实的反映也深刻、全面、完善得多。教师欲求得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仅有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教育活动的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才可以获得关于教育现实的复杂的完整的有意识的印象,才可以丰富和完善个人经验。
首先,教育科研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需要广博的教育理论知识,较高的理论素养。人们对教学的认识,较早和较快地用的是关于认识论的思想。教学论在不断发展、深化,这种发展是得力于方法论的改进。教学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一条基本途径,自然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这就涉及到伦理学问题。教师教学实践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学是一门艺术,看来,教学与美学也挂起钩来……。
其次,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实质上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果教师缺乏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就不能深入领会教育的实质,就不能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分析,评判自己的教育行为,就不能发现教育实践中有价值地问题,更谈不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了。可见,当务之急是丰富和调整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以治用的观念。
3、循序渐进,点面结合
中小学教师刚开展教育科研时,水平低一些,理论深度浅一点都很正常。如果要求过高,教师达不到就容易形成失败定势,挫伤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所以,起步阶段应该要求教师选择一些反思性的经验研究课题。
所谓“反思性的经验研究”就是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把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性水平上加以归纳,从中发现规律,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自己成功的地方。随着教师教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应及时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三级教师侧重于教材研究,二级教师侧重于教法、学法指导研究,一级教师尝试前瞻性的探索研究。
所谓“前瞻性的探索研究”就是针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在调查分析、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设想、开发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或准实验的实践研究,探索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所谓“点面结合”就是学校要以一部分科研骨干为重点,抓重点课题,对他们重点扶植,重点帮助,使他们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学校也要注意面上的普及工作,对全体教师普遍提出要求,把教师科研队伍建设的“点”和“面”结合起来,用“点”上的事例带“面”上的发展,用“面”上的发展促“点”上的提高。
4、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将教育科研渗透于常规的教育教学之中,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教育科研的方法,这是学校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关键。
只有在“教”中“研”,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方向,只有在“ 研”中“教”,才能迅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中“研”和在 “研”中“教”,不仅使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密切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任何能力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实践,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也不例外。同时学校申报科研课题只有以这一“教”“研”观念为依据,教师才有参与教育科研的机会。(当然,教师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自选课题。)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教研组长要站在教育科研的高度,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教育科研和教学常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5、重视教研,促进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教研为教育服务,是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从教学实际出发,把教育科研同自己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教研组每学期要制订教育科研计划,选择可行的课题并具体落实到全组的各位教师身上。
在教研组内,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组内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气。
①抓住一个“学”,即组织教师学习文化知识、教学大纲、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方法等。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
②体现一个“导”,即对教育中存在畏难情绪的教师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
③突出一个“研”,即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针对部分教师整天埋在作业堆中,不善于研究、总结和提高的现状,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导处的导向作用、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有效性。
④做好一个“结”,即把教师中点点滴滴的工作体会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教育论文评比、教育质量分析会、教改经验交流会等,认真总结,积极交流,以推动学校教育、教研和教改工作。
6、完善制度,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
学校要完善了一整套教育科研工作制度:
①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引进教育科研新信息,把讲座与学习结合起来。
②课题申报制度,教师首先依据各自实际自选课题,学校统一调控,论证立项。
③科研成果汇报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校级教育科研成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
④科研奖励制度,通过层层推选,逐级推荐,对成果显著的课题给予奖励。另外,学校每年还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诸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等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机构要不断完善培训功能,要改变过去仅限于教育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训,要重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创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科研培训项目,为教育科研尽力。通过制度的完善,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合理性,使教育科研工作产生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7、加强管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存在着局限性,对教师的评价只注重教育质量和升学率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扼杀了本来少有人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的管理面应该拓宽,要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成为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校要实施有效的工作方针和政策配套。
在学校建设方针上,要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全新观念;在学校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科研与管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以达到领导决策、管理、教育都建立在教育科研基础之上的良好效应;
在政策措施上,应建立有利于教师成才的目标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热心教育科研,以科研兴教。学校还要以目标管理的方式,对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教育科研要求,适时适量地给教师压担子,下任务,定专题,使教师将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定期交流,定期检查,并与教师的工作考核挂钩,做到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持之以恒,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就能日益强烈而内化成一种自觉需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