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香港有什么特点?
在港英政府1987年宣布拆除九龙城寨计划后,英国建筑师林保贤和加拿大摄影师格雷格·吉拉德在此后5年(1987—1992)的时间内数百次进入城寨,拍摄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城寨建筑以及居民日常生活近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从事“黄赌毒”的人已经离开了这里,我看到的现实和我的固有印象之间形成了断层。所以我想对九龙城寨作一次连续的记录,以此展示它真实的面貌,让人们知道在这个独特的、不寻常的、迷人的地方,居民是怎样过日常生活的。
——————
口述/格雷格·吉拉德采访/冯嘉安
在九龙城寨极端到不真实的生存环境里,有一个个艰难而真实的生活故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人并不关注九龙城寨,人们对这个地方发生着或发生过什么故事毫无兴趣。香港人只知道这里是城市里黑暗、肮脏和危险的地带,家长会告诉孩子们不要靠近这里。
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哦,这一定是九龙城寨了。像很多香港人那样,我听说过它,但从来没有看过一张关于它的照片,对它在九龙的具体位置也没有一点概念。
我开始一步步探索这个地方,为它拍照。渐渐地,我才明白,它因为落后于时代而为人熟知。我对它那种“里头尽是‘黄赌毒’”的固有印象渐渐消退。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寨里的居民都是竭力谋生的普通人,他们形成了封闭的小市场,彼此互通有无。但是,这些“正常人”的居住环境绝对是不正常的,里面尽是一般的城市中不可想象的景观。
事实上,九龙城寨的独特面貌是由历史塑造的。它不在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签署的一系列关于香港割让、租借的条约范围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在管治范围内,当时的殖民政府决定不在里面强制执行香港法律。这造成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九龙城寨实际上由黑帮来管治,这里因此背上了“黄赌毒之地”的恶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从事“黄赌毒”的人已经离开了这里,我看到的现实和我的固有印象之间形成了断层。所以我想对九龙城寨作一次连续的记录,以此展示它真实的面貌,让人们知道在这个独特的、不寻常的、迷人的地方,居民是怎样过日常生活的。
在殖民地时期,葡萄牙人在澳门一直拥有特权或特殊地位,这引起了普遍澳门居民不同程度的不满;从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杀总督亚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学校事件而触发的一二·三事件,均显示了民间对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特权一直深感不满,这促成了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康乃馨革命的成功,新政府实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认澳门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而是当前葡国管治下的一个中国领土[20];同年,澳门首条陆路连接工具──嘉乐庇总督大桥落成启用。在此之前,民间或运输往来两离岛和湾仔皆用船只,曾有航班设立。 1986年,中葡两国政府开始为澳门问题展开合共四轮的谈判。次年4月13日,两国总理在北京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及两个附件。联合声明说,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18]。
关于台湾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年-1992年) 一九七九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大陆停止了对金门炮击,宣示对台方针政策从“武力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也宣告两岸进入“冷和”阶段。随后一九八七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从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积极开展,并且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