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上册生物》所有知识点清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两者的区别在于体内是否有脊柱。
2.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鳍、腹鳍和背鳍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决定前进的方向,并产生前进的动力。
3.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躯干部及尾鳍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终生生活在水中。
4.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5.软体动物:靠贝壳保护身体的动物。
6.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
7.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8.海豚、鲸、海豹属于哺乳动物,龟、鳖属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
9.区别蚯蚓身体前端与后端的结构是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刚毛,它的作用是支撑身体,协助运动。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
10.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11.家兔体温恒定的原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能力强;有完善的循环系统,输送氧气能力强;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通过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12.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是恒温动物。其它动物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属于恒温动物,其他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13.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用于切断食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这与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草食动物。虎、狼的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和犬齿,犬齿发达,用于撕裂食物,这与吃动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肉食动物。
1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出现分化。
15.飞行的意义: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16.鸟类用于飞翔的羽毛是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两翼表面,两翼最多,其结构特点是:羽轴硬,羽片呈平面。
17.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结构完善,有独特的气囊。
18.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9.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20.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21.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2.昆虫、蜘蛛、蜈蚣、虾、蟹都属于节肢动物;共同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3.椎动物中的青蛙、蟾蜍属于两栖动物,其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蝌蚪经变态发育成为成蛙,此后成蛙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24.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陆地生活的动物)
25.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26.骨在运动中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骨骼肌在运动中起着动力的作用。
27.关节的构成:关节囊、关节腔、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28.关节既牢固又灵活,使关节灵活运动的结构是关节软骨和滑液,关节软骨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牢固的结构是关节囊及韧带。
29.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能收缩;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能附着在不同的、两根及以上的骨上。
30.屈肘时,肱二头肌肌群收缩,肱三头肌肌群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肌群收缩,肱二头肌肌群舒张;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肌群、肱三头肌肌群都舒张;双手下垂提水,肱二头肌肌群、肱三头肌肌群都收缩。
31.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需要有能量供应,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配合以及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32.运动对于动物的意义: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33.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贮食行为、社会行为等。
34.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大类。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提供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35.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蚂蚁、蜜蜂、白蚁、猴、狒狒、羊、象、鹿等。
36.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到育儿袋吃奶、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喂金鱼,属于先天性行为;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偷喝牛奶、黑猩猩取食物,属于学习行为。
37.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有的还形成等级。
38.作为首领的雄狒狒的权利: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责任: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39.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后回到蚁巢,其他蚂蚁可以通过分泌物的气味找到食物。
40.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4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42.人类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这样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
43.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动物以生物为食,在体内消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排出二氧化碳、尿液等,又回到自然界;动物的粪便、遗体经分解,形成的二氧化碳等回到自然界。
44.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5.仿生就是模仿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4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菌落中的所有细菌或者真菌为同种细菌或真菌)。
47.细菌菌落的特征:菌落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48.真菌菌落的特征:菌落一般较大,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
49.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首先要配置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置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后就可以使用了。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的过程叫接种。通常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50.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其目的是将培养皿、培养基内混入的细菌和真菌的孢子等杀死,排出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51.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即营养),有的需要氧,有的不需氧。
52.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最早观察到了细菌。
53.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否定了细菌是自然发生的观点。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54.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内容为高温灭菌。
55.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
56.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
57.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菌是独立生活的。
58.细菌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构成。有些细菌还有荚膜或鞭毛,有些细菌则无。
59.细菌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
60.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61.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因为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极少数细菌的营养方式为自养。
62.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63.馒头变质长霉,水果上长“毛毛”,那是真菌中的霉菌。
64.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霉菌、蘑菇);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个体,即孢子生殖;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65.青霉和曲霉的区别是:青霉呈青绿色(因为孢子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曲霉呈黑、黄、褐、绿等颜色,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放射状。
66.酿酒、做面包、蒸馒头都离不开酵母菌。
67.酵母菌与细菌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
68.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无机物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二氧化碳等物质(即绝大部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69.有些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是利用死的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中的腐生。
70.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71.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有根瘤,根瘤是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无机盐,植物则提供有机物。
7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小部分细菌和真菌对人体有害,但大部分对人体有益。
73.发酵的演示实验中,冒出的气泡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74.制醋要用醋酸菌,制酱要用霉菌。
75.乳酸菌能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有酸味),从而使牛奶变成酸奶、蔬菜变成泡菜。
76.保存食品的方法:蘑菇→脱水法;腊肉→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咸鱼→腌制法;以上方法依据去水抑菌的原理。 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冷藏法;冷冻法;以上方法依据抑菌的原理。 牛奶→巴氏消毒法;肉类罐头→罐藏法;以上方法依据高温灭菌的原理。 防腐剂;射线法;依据灭菌的原理。
77.分类等级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78.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79.植物的分类按进化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排列: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80.动物的分类: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排列: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81.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82.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从大的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是最多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83.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6.我国的裸子植物占世界的百分比最多,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位于世界前列。
88.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每种生物所有个体的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89.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90.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2.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胸鳍、腹鳍和背鳍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决定前进的方向,并产生前进的动力。
3.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鳃呼吸(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躯干部及尾鳍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终生生活在水中。
4.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
5.软体动物:靠贝壳保护身体的动物。
6.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坚硬的甲。
7.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8.海豚、鲸、海豹属于哺乳动物,龟、鳖属于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
9.区别蚯蚓身体前端与后端的结构是环带,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刚毛,它的作用是支撑身体,协助运动。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呼吸。
10.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蚯蚓的生活习性是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
11.家兔体温恒定的原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能力强;有完善的循环系统,输送氧气能力强;有发达的神经系统,能通过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12.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是恒温动物。其它动物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属于恒温动物,其他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13.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用于切断食物,臼齿用于磨碎食物这与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草食动物。虎、狼的牙齿分化为门齿、臼齿和犬齿,犬齿发达,用于撕裂食物,这与吃动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属于肉食动物。
1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牙齿出现分化。
15.飞行的意义: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16.鸟类用于飞翔的羽毛是正羽,分布在身体表面,两翼表面,两翼最多,其结构特点是:羽轴硬,羽片呈平面。
17.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胸肌发达,胸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循环系统结构完善,有独特的气囊。
18.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
19.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20.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
21.外骨骼的作用: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22.昆虫、蜘蛛、蜈蚣、虾、蟹都属于节肢动物;共同特点: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23.椎动物中的青蛙、蟾蜍属于两栖动物,其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称为蝌蚪,蝌蚪经变态发育成为成蛙,此后成蛙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24.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陆地生活的动物)
25.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26.骨在运动中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在运动中起着支点的作用;骨骼肌在运动中起着动力的作用。
27.关节的构成:关节囊、关节腔、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28.关节既牢固又灵活,使关节灵活运动的结构是关节软骨和滑液,关节软骨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牢固的结构是关节囊及韧带。
29.骨骼肌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中间较粗的部分是肌腹,能收缩;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是肌腱,能附着在不同的、两根及以上的骨上。
30.屈肘时,肱二头肌肌群收缩,肱三头肌肌群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肌群收缩,肱二头肌肌群舒张;双手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肌群、肱三头肌肌群都舒张;双手下垂提水,肱二头肌肌群、肱三头肌肌群都收缩。
31.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运动需要有能量供应,需要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的配合以及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32.运动对于动物的意义: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33.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贮食行为、社会行为等。
34.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两大类。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提供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是学习行为。
35.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蚂蚁、蜜蜂、白蚁、猴、狒狒、羊、象、鹿等。
36.刚出生的小袋鼠爬到育儿袋吃奶、失去雏鸟的美国红雀喂金鱼,属于先天性行为;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偷喝牛奶、黑猩猩取食物,属于学习行为。
37.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有的还形成等级。
38.作为首领的雄狒狒的权利: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表示顺从,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责任: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39.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后回到蚁巢,其他蚂蚁可以通过分泌物的气味找到食物。
40.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41.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42.人类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因为这样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
43.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动物以生物为食,在体内消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排出二氧化碳、尿液等,又回到自然界;动物的粪便、遗体经分解,形成的二氧化碳等回到自然界。
44.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45.仿生就是模仿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4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菌落中的所有细菌或者真菌为同种细菌或真菌)。
47.细菌菌落的特征:菌落较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48.真菌菌落的特征:菌落一般较大,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
49.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首先要配置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置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冷却后就可以使用了。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的过程叫接种。通常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50.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其目的是将培养皿、培养基内混入的细菌和真菌的孢子等杀死,排出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51.细菌和真菌生存所需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即营养),有的需要氧,有的不需氧。
52.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了能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最早观察到了细菌。
53.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否定了细菌是自然发生的观点。后人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
54.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内容为高温灭菌。
55.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
56.细菌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
57.细菌是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菌是独立生活的。
58.细菌细胞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构成。有些细菌还有荚膜或鞭毛,有些细菌则无。
59.细菌的结构特点:具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
60.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61.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因为没有叶绿体,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极少数细菌的营养方式为自养。
62.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63.馒头变质长霉,水果上长“毛毛”,那是真菌中的霉菌。
64.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单细胞的(酵母菌),也有多细胞的(霉菌、蘑菇);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个体,即孢子生殖;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65.青霉和曲霉的区别是:青霉呈青绿色(因为孢子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扫帚状;曲霉呈黑、黄、褐、绿等颜色,长有孢子的菌丝呈放射状。
66.酿酒、做面包、蒸馒头都离不开酵母菌。
67.酵母菌与细菌的区别是有成形的细胞核。
68.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无机物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二氧化碳等物质(即绝大部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69.有些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是利用死的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中的腐生。
70.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
71.大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有根瘤,根瘤是根瘤菌与植物的共生。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无机盐,植物则提供有机物。
7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小部分细菌和真菌对人体有害,但大部分对人体有益。
73.发酵的演示实验中,冒出的气泡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74.制醋要用醋酸菌,制酱要用霉菌。
75.乳酸菌能在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有酸味),从而使牛奶变成酸奶、蔬菜变成泡菜。
76.保存食品的方法:蘑菇→脱水法;腊肉→晒制与烟熏法;果脯→渗透保存法;咸鱼→腌制法;以上方法依据去水抑菌的原理。 袋装肉肠→真空包装法;冷藏法;冷冻法;以上方法依据抑菌的原理。 牛奶→巴氏消毒法;肉类罐头→罐藏法;以上方法依据高温灭菌的原理。 防腐剂;射线法;依据灭菌的原理。
77.分类等级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分类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
78.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79.植物的分类按进化的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排列: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80.动物的分类: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排列: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81.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82.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从大的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是最多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83.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6.我国的裸子植物占世界的百分比最多,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脊椎动物中的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种数位于世界前列。
88.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每种生物所有个体的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
89.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90.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动物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