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