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武士》的导演黑泽明伟大在哪?
《七武士》这部电影,无论是在角色设定或者是取景都无可挑剔,所以真的很佩服黑泽明导演。七位武士,每一位的性格都极其突出,菊千代的身份是所有武士中身份最特殊的存在,农民出身的他,拿着别人的族谱四处炫耀,但终究底气不足。堪兵卫的睿智善良,但依旧敌不过命运,追逐半生,最后依旧成了浪人。
两个人在影片中,都是正真的武士,区别在于,菊千代没有出生,堪兵卫有真正的武士出生,两个人物特色的对比,让整个影片鲜活了起来。很多导演在拍电影的时候,大概都喜欢用人物性格来作为对比,七武士的性格也是一样的,七个不同性格的鲜明对比,聚在一起,各自都有着同一个信仰。
回顾这几年的影视作品,没有几个导演的人物对比,能达到黑泽明的层次。黑泽明在处理细节的时候,不得不说,手法真的是格外的高超,七武士首次进村的场景,所有村民都躲得远远的。
农民出生的菊千代用木棍敲击,制造山匪来了的假象,将原本死死躲在家里,避开七武士的农民们都引了出来。与此同时,农民们对七武士祈求磕头求救,两个场景的鲜明对比,这种无声似有声的讽刺,让观众觉得心酸又可悲。人们没办法去指责农民的滑稽可笑,黑泽明并没有讽刺农民,他讽刺的是一个时代。
菊千代在大骂农民胆小狡猾的时候,同样也指着武士们斥责,那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年代,武士们欺负农民,却又要靠着他们的粮食生存。农民憎恨害怕着武士,却又不得不依靠他们来守护着自己的家园。黑泽明并没有将正义和良知偏向于哪一方,客观事实的用一个旁观着的目光来拍摄这一个年代下的一切。
很多人抨击影片中的农民自私胆小,但黑泽明却是用慈悲的目光来看他们。所以,黑泽明的伟大,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慈悲!中国人姓佛者居多,都说佛法无边。无论对好人坏人,都同样以慈悲的目光去看,小时候看《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最后将扮成人形的母女白骨精几次打死。
那时候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孙悟空明明打死的是妖精,可唐僧依旧好坏不分,最后将孙悟空逼走。可长大后想想,唐僧是佛,世间万物在他眼中都是生灵,无论好坏,终究都不能以死结束,只能渡。
黑泽明用慈悲的目光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战国时代的日本再次表现了出来,鲜活真实,给后代留下的不仅仅只是日本历史上的那些文字,还有画面。他用一部影片,彰显的不仅仅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底层农民和中层阶级的矛盾,是大部分国家在战乱年代,所有普罗大众的矛盾斗争。
用伟大这两个词来形容黑泽明,并不为过,纵观如今的影视作品,高科技的高速进步,观众的视觉冲击得到满足后,在人物和情节故事的刻画,以及精神层面的渲染,可以说,几乎不忍直视。
《七武士》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1910-1998)执导,黑泽明是日本最有名的导演,被称作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这部黑白片时长200多分钟,拍摄于1954年,距今已有60多年历史,被日本《电影旬报》评选为日本历史上最佳电影第一名。1990年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据说黑泽明拍某一部电影冻掉过一个脚趾,为了拍一个他满意的天空等了200多天才等到。
《七武士》这部电影里的武士、农民、山贼的性格特点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七武士功夫不同,性格各异,他们来到村庄后,农民都很害怕的躲在屋里,对刚来的武士充满怀疑和恐惧,甚至有人剪掉女儿的头发剪掉让她女扮男装,以免被武士糟蹋。
这些情节体现了战国时代日本阶层之间敌对而又陌生的关系。让人看了七武士,感觉农民就应该那样,山贼就应该那样,武士就应该那样,让电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远离现实生活。
如果说日本的电影艺术已经达到中国电影艺术无法企及的高度,代表人物就是黑泽明了,黑泽明可以说百年一遇的电影天才,无关历史,只从艺术角度出发。黑泽明的武士片就不多说了,其实他的戏也好看,诸如《懒汉睡夫》中关于政商勾结的残酷展现,《天国与地狱》开创警匪片新模式,《生之欲》中关于基层公务员不作为的探讨,《野良犬》成为陆川《寻枪》的原型等等,都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杰作,也同样是国内当代导演们源源不断的借鉴范本 。
有一期的《龙斌大话电影》讲了一期黑泽明的电影,可以去看一下,或许能找到答案
今年是2018年,正是这位伟大的日本导演逝世20周年,他是日本电影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最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深受西方电影的影响,比如意象的对比、蒙太奇的运用、经典的构图、叙事节奏等等,但是在这些硬性技术条件之外,他又坚持了日本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对日本民族性的反思和抨击贯穿了他的作品。影片主题主要围绕于人性与灵魂的冲击,围绕人类千百年都无从解决的问题:良知、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
在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符号化的特点,性格也是极其单一的,被电影屏幕限制于特定的身份框架内,电影中的性格的扁平化产生的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效果,比如在电影《七武士》里,农民、山贼、武士,各个阶级和类型的人物由于身份上的认同差异各自有各自的局限性,导致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又在短时间激化的戏剧冲突里迅速安排进入高潮,对比效果相当鲜明生动。
黑泽明的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利用场景来烘托人物心理和时代背景,他的电影很少见晴天白日,要么烈日炎炎,要么风吹雨鸣,这些狂风、闪电、迷雾、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或紧张或焦躁或阴暗的情感氛围,也为人生出境奠定基调。这是天气,而在不同意象的取用上黑泽明也是很讲究的,最典型的莫过于电影《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中破烂不堪的罗生门,正如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劈下来烧火,就好像最后一丝丝残留的对真善美的幻想也被轻易剥落剔除。
黑泽明与成濑巳喜男、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合称日本影坛“四大巨匠”。从1943年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开始,黑泽明共执导了30部影片。凭借《罗生门》、《七武士》、《影武士》、《暗堡里的三恶人》、《德尔苏.乌扎拉》等影片,黑泽明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银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等诸多国际大奖。
1990年,黑泽明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9年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黑泽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他自小因为爱哭被称为“酥糖”,由来是因为当时的一首歌中场“我家那个酥糖啊,叫人太为难。他从早直到晚,两眼泪不干。”
黑泽明小时候因为智力比同龄孩子发育的慢,还曾经是备受同学欺负的小可怜。他最小的哥哥不仅在成长上对他照顾很多,更影响了他对电影的看法。
黑泽明原本想做个画家,后来阴差阳错成为P.C.L(东宝前身)电影公司的副导演,导演山本嘉次郎是黑泽明最崇敬的前辈,被他视为仰止的高山一生敬慕。
黑泽明的作品大多以社会问题为主题进行探讨,在将社会精神和民族文化融入电影中时,更深度剖析人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大气沉稳的视觉呈现。而他本身拥有的美术、音乐、戏剧、文学造诣,又让他具备了一个电影创作者的牢固基础。
黑泽明深爱着自己的作品,为每一个人物都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认为电影会将导演原形毕露照映出来,所以时时自省。
黑泽明在创作过程中态度严谨又大胆。他曾大胆启用新人三船敏郎,为了写剧本撕烂的稿纸可以把他围起来。拍摄《罗生门》时,他每天步行查看京都、奈良的古门,考察各种关于罗生门的文献和遗物。
《罗生门》的戏份几乎都在森林中完成,为了解决光影问题,遇到太阳光线不好的时候,黑泽明和他的拍摄团队就开始砍树,认真而严肃创作作品的精神,甚至感动了旁边寺庙的和尚。
并且,为了更好的利用光影,黑泽明大胆尝试了当时还是禁忌的“正面拍摄电影”的方式。后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这个镜头被称为“摄影机初进森林”。
黑泽明的这种创作态度并不仅仅是在《罗生门》,而是贯穿他整个创作生涯。他将镜头作为展示社会、揭露人性的工具,也用电影这种模式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他最伟大的地方。
人物。他的一生拍过许许多多的评价很高的电影,同时获得很多有名的奖项,下面我们具体来说一说他这个人。
黑泽明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普通的武士家庭,他的家教非常的严格,他的哥哥对他的影响非常的大,曾经相当一位画家,但是当时的日本想想要做一位画家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因为一次偶然他他踏入了影坛。他考取了助力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并且跟随他学习导演和编剧,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下,黑泽明成功晋升为第一副导,紧接着开始了他的电影之旅。
《七武士》获得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罗生门》这部电影想必大家都挺说过,这部影片拍摄于1950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这两个奖项都是非常有重量的奖项不是谁都能驾驭的了的,被称为“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从此揭开了日本电影时代更递的一幕。真是一位伟大的日本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