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9-2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一个大到可以写一本书的话题,我这里就简单的过一下逻辑。
天体质量:
对于有卫星/伴星的天体,计算质量是相对容易的,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即可计算。最简单的模型高中物理课本就有详细的讲述(比如不同高度人造卫星的运行速度&轨道周期),在此不再赘述。即便两个天体的质量不是那么的悬殊,可以把两者的质心当做质量较大天体的几何中心,高中学到的数理知识也足够解决这个问题。当然,在现实的观测中,天体会存在椭圆轨道&轨道面和地球的倾角使得计算过程变得相对复杂(这也成为了中学生天文奥赛必考的一类题型)。
对于没有卫星的天体,计算质量就麻烦多了。比如没有卫星的水星和金星,它们的质量最早通过测定对小行星轨道的扰动进行推算(行星的引力扰动会使小行星环绕太阳的轨道出现一定的变化,比如近日点的进动,轨道倾角的变化,近日距的变化等等)。显而易见,距离小行星更近的地球、火星,或者质量更大的木星、土星等对于小行星轨道的摄动会更明显。要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行星的质量,必须有非常精确的观测资料,以及普通人根本无法接受的数学计算。
天体密度:
密度=质量/体积。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上面已经讲述,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体积的计算。一部分天体因为距离地球比较近,视角比较大,我们可以很容易通过距离和视角推算出直径,继而计算体积和密度。对于视角太小的天体(太阳系外的天体一概如此),但对某类天体的研究比较深入(比如恒星,现代天文学恒星物理模型准确度是比较高的),能够通过某些可以直接观测的物理量去推算体积,比如观测恒星的光谱推算出其所属的类型,继而得到大致的体积,继而去推算密度。
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天体是一步糊涂账。不说太远的,比如小行星,绝大多数人类探测器尚未拜访的小行星。在天文望远镜里观测只是一个光点(下图是哈勃看到的谷神星,怎么样,和想象的落差很大吧?),也不想恒星有一个相对可靠的模型公式。那就只能通过光谱推断其表面化学组成,然后去推断其所属类型,去估算一个密度。比如表面水、干冰等物质含量较高,密度就估一个1左右;如果表面有比较多的岩石的光谱(硅酸盐),就估一个岩石的密度2.X;如果含铁镍比较多,就估一个铁镍陨石的密度5.X;多种物质光谱混合就按照比例取个平均……自然,这种方法的精确程度可想而知。

2025-03-0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