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该进入教材成为必修课吗?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割不断的文化血脉。传统文化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用渗透的方式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比重,会不会成为继承语文教育传统、改革语文教学内容的契机呢?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需要面对的传统最悠久、最丰厚。除了语言文化这个根,还有几千年教育留下的传统和经验。
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是三个层次的概念,一是传统文化,二是国学,三是读经。传统文化包括经典文本、文化知识和技能技艺三个方面内容,这是一个最宽泛的概念,所指最广,领导人讲话和我国政府发布的文件,往往用的是这个概念,也最为恰当。
很多人认为“国学”的名头更响,影响更大,宁愿使用这个概念。实际上,它更多的只是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所指近似,也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至于读经的“经”,一般特指儒家经典,或少量其他经典,这样说来,它又是国学或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中的一部分内容。
经典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魂魄所系,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维系着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它显然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学校应该教学的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包括经典在内的古代典籍,显然是应该优先考虑的内容。
《三字经》中就有“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这样的说法。清朝初年的施璜曾说,“五经”以“四书”为阶梯,“四书”以《近思录》为阶梯,《近思录》以“小学”为阶梯。
没有精熟“小学”,就不可以读《近思录》;没有精熟《近思录》,就不可以读“四书”;没有精熟“四书”,就不可以读“五经”。
在现代,学习的条件和内容都和传统社会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教学,没有必要再按照《三字经》和施璜所说的顺序进行。
但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任何教育中都是有效的。我们应当保持耐心,等待蛹茧化蝶的那一刻,不宜过早让年纪尚小的学生单纯背诵狭义的儒家经典,不要对童年过早、过度地开发。
要将精华的部分写进教材,将糟粕去除掉。要让孩子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又能有新时代的发展眼光,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方法。
想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教育内容纳进教材课本。经典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取精华去糟粕的原则,经典内容,教研人员必须准确注释和翻译这些经典中的格言和章节。为了更好让中小学生了解相关文化,要对文章进行正确的注解。例如四书五经中有很多讲孝道的,这些有的在现代来看是 愚孝的行为是不知的提倡的,也就不能被纳入教科书。
四书五经中有很多直到现今仍然受用的警世名言,这些内容要弘扬和传承,必须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传统文化,培养文化氛围十分的重要,因此,将这些内容纳入教科书,就可以让孩子们系统全面的了解这些文化的优秀之处。
这些经典中还包含了很多文化习俗,地域特色的传统,人文内涵,这些东西都是不应该被让中国人遗忘的,作为这个给国家的公民,我们要有责任心,将这些传统文化纳入教科书,可以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感,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然这些传统文化不能全部继承,其中仍包含着很多封建残余和不适合年轻人学习的东西大可不必传承,优秀的文化发展就是要不断的继承好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这些文化要想成为必修课,就要足够的正确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