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文化究竟是经过千年沉淀演化而成的,还是一朝一夕的即兴表演而形成的呢?
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即兴表演,而是经过千年沉淀演化而成的。
1.民俗文化的历史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源远流长的璀璨文明,特别是民俗文化这种东西,自古以来就已经是存在的,尤其是周代的时候最为旺盛,在西周的礼乐制度发展以前,人们可能并没有深刻的习俗概念,有的只是隆重而又繁琐的规矩,但是自从周代以后,人们的所有节日都要按照规定的习俗来办,几乎人人都是如此,但是这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改变才会发展成如今的文明。
2.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其中一种,自我们懂事以来,我们就要学习历史,学习文化课程,在历史书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很多民俗文化形式以及很多的传统知识,还有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了解到的民俗,比如说冬至要吃饺子,过年要贴窗花,十五要点灯笼,春节要搞社火等等,社火在很多地方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民俗了,陕北地区的人打腰鼓就非常的棒。
3.沉淀而成的民俗文化
如果民俗文化只是人们突发奇想的一种事物,那么它将不会走得太远,就会只是昙花一年,是不能够被人们惦记这么久的。一开始的民俗可能会是为了纪念某位著名的人,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重要节日,但是不管怎么样,它的形成都是慢慢演化而来的,经过后人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的文化渗入,才形成了如今的民俗文化。
换而言之,民俗文化的形成靠的不是突发奇想,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慢慢的经过过历史的沉淀,经过后人的改编才形成的。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大的方面:物质民俗文化,以生产、交换、交通、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社会民俗文化,以家庭、亲族、村镇、社会结构、生活礼仪等为重点;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伦理道德、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游艺竞技等。
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中国历史上,中原南迁的汉人把大量的民俗带到当地保留了下来。比如,婚俗,沿袭周朝“六礼”传统形式,只是称谓与繁简有所变化而已。客家地区的“传庚”相当于“问名”,“下定”相当于“纳吉”,“行聘”相当于“纳征”,“报日”相当于“请期”。
“接亲”相当于“亲迎”,作为中原移民的客家人,仍恪守中原礼俗。比如节日,以“冬至”一节为例。客俗,以冬至为“冬年”,庆贺冬至称作“贺新年”,或以冬至为岁首,过冬至称作“增岁”、“添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