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盖层及组合特征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6.2.1 储层发育特征

塔里木盆地储层从震旦系到新近系各层系中均有分布。在中新生界、志留系、泥盆系主要发育碎屑岩储层,上震旦统、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发育碳酸盐岩储层,二叠系、石炭系既有碳酸盐岩储层,又发育有碎屑岩储层。由于地层的沉积环境,构造作用等影响,盆地内碳酸盐岩储层和碎屑岩储层的分布与发育情况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6.2.1.1 碳酸盐岩储层

(1)震旦系储层

震旦系储层主要发育在上震旦统的上部,据沙雅隆起沙4井资料,储层岩性为藻白云岩、细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孔隙类型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溶孔直径在50μm~1.6mm,溶孔之间连通性较好,裂缝发育程度中等,缝宽10~35μm,局部有方解石充填。储层类型为裂缝、孔、洞型。基质孔隙度在0.56%~13.3%之间,平均为4.45%,属于较好—好的储层。

(2)寒武系储层

寒武系储层主要发育在中寒武统。据沙雅隆起沙7井、英买34井等资料,储层岩性为细—粉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砾屑白云岩及白云质泥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及晶间溶孔、溶洞,微裂隙较为发育。物性分析的基质孔隙度为2%~6%,平均5.79%,属于中等—较好的储层。

(3)奥陶系储层

奥陶系储层主要发育在下奥陶统。储层岩性有灰岩和白云岩两大类。在盆地中,白云岩储层大范围展布,是一套细—中晶为主的白云岩、砂砾屑白云岩和硅质白云岩,储集空间均以溶蚀孔、洞、缝为主,由于埋深普遍较大,已经在卡塔克隆起、沙雅隆起区钻遇较好的储层段。根据目前的钻探能力,有效的白云岩储层主要分布在这大型隆起区。灰岩储层岩性主要为微晶灰岩、砾砂屑灰岩及球粒灰岩。以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地区最具代表性的14口钻井1093个岩心物性样品分析结果,灰岩储层的基块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以差储层为主。由于塔里木盆地在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燕山期的构造抬升剥蚀,在沙雅隆起等地区中下奥陶统地层受到长期的不同程度的暴露、溶蚀,在风化面以下150~300m内形成了孔、洞、缝十分发育的古岩溶储层体,不仅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有利通道,同时也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储集空间,塔河地区最为典型。

(4)石炭—下二叠统储层

石炭系和下二叠统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巴楚组生屑灰岩段、上石炭统小海子组和下二叠统南闸组。巴楚组生屑岩段属于滨岸滩坝、台地浅滩和潮坪相沉积,储层中溶孔较发育,孔隙度一般可达3%~8%。巴楚组生屑灰岩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的厚度一般为30~40m,分布比较稳定,往西到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变厚到50~70m,岩性主要为生屑灰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鲕粒灰岩及泥岩白云岩和泥晶灰岩。

上石炭统小海子组地层主要为台地相泥晶灰岩和颗粒灰岩,在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的厚度50~120m,在满加尔坳陷厚度在100~200m之间,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厚度为150~250m。在卡塔克隆起巴楚组生屑灰岩储层厚度在10~36m之间,孔隙度类型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为主,物性分析孔隙度在0.41%~26.43%之间,平均为9.2%。在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地区,小海子组储层为滨岸滩坝相和台内浅滩相的颗粒灰岩、泥晶灰岩及白云岩,颗粒包括生物碎屑、鲕粒、砂屑、砾屑等。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孔隙度可达14.28%。

下二叠统南闸组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塔西南坳陷、巴楚隆起,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沉积。在巴楚隆起地区,南闸组储层主要为台地边缘相沉积,包括台缘生物礁和台缘浅滩亚相沉积。储层孔隙类型以晶间孔为主,孔隙度为2%~14%,渗透率在1.1×10-3~8.6×10-3μm2之间。

6.2.1.2 碎屑岩储层

塔里木盆地碎屑岩储层以砂岩为主,岩石类型以低成熟度的长石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其次是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

(1)志留—泥盆系储层

志留系和泥盆系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在中上志留统塔塔埃尔塔格组和上泥盆统东河塘组。中上志留统砂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沙雅隆起和卡塔克隆起等地区,为海相临滨~前滨相沙滩沉积,砂体总厚度为100~300m左右,最大单层厚度可达38m。物性分析砂岩的孔隙度为2.99%~21.97%,一般为10%~11%,渗透率0.01×10-3~167.4×10-3μm2。上泥盆统东河砂岩段储层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的东河塘—哈拉哈塘凹陷,草湖凹陷及卡塔克隆起。储层厚度在满参1井最大可达388.5m,在顺托果勒隆起地区为100~150m(图6-13),属于障壁滨岸和前滨、临滨沉积。东河砂岩的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很高,以中、细粒石英砂岩、粉—细粒石英砂岩为主,含有少量岩屑石英砂岩。物性分析孔隙度在1.5%~22.86%,一般为14%~16%,渗透率0.30×10-3~1915.9×10-3μm2,属良好储层。

(2)石炭—二叠系储层

石炭系碎屑岩储层主要分布在下石炭统的下砂泥岩段和上砂泥岩段。下砂泥岩段储层在沙雅隆起的厚度为13~36m,最厚可达42m,在顺托果勒低隆和卡塔克隆起厚度为5~32m,属于砂质辫状河流相沉积。储层岩性主要是含砾粗砂岩、中砂岩、砂质砾岩、粉细砂岩。储层物性分析的孔隙度为3.2%~11.5%,渗透率为0.01×10-3~1914×10-3μm2。上砂泥岩段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卡塔克隆起,储层厚度变化大,在10~250m之间,单个砂体一般为2~9m,最厚可达15m。储层沉积环境主要为潮坪、潟湖相,储层孔隙度为3.6%~17.55%。另外二叠系碎屑岩十分发育,物性中—差,也是塔里木盆地主要储层之一。

图6-13 塔里木盆地泥盆系东河砂岩厚度分布图

(3)三叠—侏罗系储层

三叠系、侏罗系碎屑岩储层为陆相成因的河流、冲积扇、滨湖及扇三角洲相沉积。三叠系储层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阿瓦提断陷和顺托果勒隆起地区,砂岩厚度为33~750m,储层物性孔隙度为8%~28%,一般为15%~25%。

侏罗系砂岩储层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厚度可达191~1473m,储层孔隙度为10%~28%,在沙雅隆起、顺托果勒隆起的储层厚度50~200m。此外,在塔西南的喀什凹陷侏罗系也有890~1556m的巨厚砂岩。砂岩孔隙度10%~20%,渗透率1×10-3~100×10-3μm2

(4)白垩—古近系储层

白垩系和古近系储层主要发育在下白垩统的卡普沙良群和新近系苏维依组及上白垩统—古近系。卡普沙良群砂岩储层厚度为141~469m,在沙雅隆起分布较稳定,属于陆相扇三角洲、滨湖相、三角洲相沉积,储层孔隙度为1.59%~33.68%,一般为11%~14%,渗透率5×10-3~100×10-3μm2

苏维依组砂岩储层为扇三角洲砂体和曲流河—三角洲砂体,主要分布在沙雅隆起和库车坳陷、塔西南地区,厚度为50~200m。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粒间溶孔其次,物性分析的孔隙度为10.5%~37%,渗透率10×10-3~150×10-3μm2。在阿克库勒凸起地区的物性相对较差。

白垩系—古近系砂岩储层的分布情况与苏维依组的大致相似,沉积环境主要为扇三角洲和冲积扇、曲流河及三角洲,储层物性总体相对较好,储层厚度200~500m。在沙雅隆起南部的沙参1井—沙21井—沙30井一带储层物性最好,其次是雅克拉断凸及阿克库勒凸起地区。

6.2.1.3 储层空间分布

塔里木盆地储层空间分布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西部半闭塞地区及开阔台地内缘滩相。垂向上主要集中在上寒武统和中奥陶统浅水沉积白云岩、灰岩分布段。

②有较丰富陆源供给的情况下,海侵初期或海侵稳定期,在滨海地带形成储集性能良好的海滩和障壁砂坝沉积。

③新生界储集层的分布完全取决于沉积相带的分布,储集空间基本上都为原生粒间孔,储层分布较广,但由于新生界沉积时地形高差大,沉积速率高,分选较差,储集性能中等—较差。

④碳酸盐岩储层受后期成岩作用影响,孔隙度低,为1.49%~3.73%,只有构造运动抬升后,在淡水作用下溶蚀形成溶洞、溶孔后,储集条件才得以改善。

6.2.2 盖层发育与分布特征

油气的聚集和保存依赖于盖层的发育,尤其膏盐地层发育。由于塔里木盆地具有复杂漫长的沉积发育历史,在不同的地层层位和不同的构造部位发育了不同的盖层。下古生界盖层以泥岩为主,砂质泥岩次之,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盖层以泥岩为主,夹砂质泥岩和薄层灰岩,局部膏泥岩和盐岩,盆地的西部及满加尔坳陷中心区为其主要发育区。中生界盖层仍以泥岩为主,分布于满加尔坳陷和库车坳陷内。新生界盖层的岩性主要为含膏泥岩或膏泥岩,部分盐岩,分布在盆地南北两侧的库车坳陷和西南坳陷内。

6.2.2.1 盐岩石膏盖层

塔里木盆地最好的盖层为盐岩、石膏层。在古近系阿尔塔什组发育的盐岩、石膏层,分布于和田河以西、玛扎塔克断裂以南的广大地区,最厚480m,最薄100m。在阿瓦提和库车坳陷的西端,相当阿尔塔什组层位的库姆格列木群下部,也发育了一套盐岩、石膏层,厚度100~200m。古近系乌拉根组上部,在喀什以西卡巴加特隆起带发育了一套10~20m的结晶石膏层。古近系卡拉塔尔组在玉力群—克里阳之间主要是灰白色结晶石膏层,但分布局限。在下石炭统上部及上石炭统下部,以沙10井为中心,近3×104km2的范围内,由于障壁砂坝的遮挡,水体交换不畅且常年有海水淹没,海水蒸发量大,导致盐岩、石膏沉积,岩性暗紫褐色泥岩、含膏泥岩及纯的结晶盐岩。沙10井的钻探揭示该段地层总厚260m,其中棕褐色、灰绿色泥岩占20.7%,石膏层占6.4%,岩盐层占72.9%,厚达189.6m。另外,在巴楚降起—卡塔克隆起等地区,于中下寒武统发育有二套膏盐层,面积大22×104km2。上述三套膏盐层是塔里木盆地重要优质盖层。

6.2.2.2 膏泥岩盖层

石膏膏泥岩盖层在塔里木盆地的发育比较广泛,它们主要分布于新生界和石炭系。新生界,在盆地东部有库姆格列木群、苏维依组和吉迪克组;西部有白垩系乌依塔克组,新生界齐姆根组、巴什布拉克组、克孜洛依组等。

库姆格列木群主要岩性是石膏、膏泥岩层,分布于轮台—新和连线以北的库车坳陷内及柯1井以西阿瓦提断陷腹部地区,厚300~500m,最厚达800m。

苏维依组主要岩性为膏泥岩夹石膏层,分布于阿瓦提断陷和库车坳陷的内部,厚200~600m。

吉迪克组主要岩性是薄层石膏与膏泥岩、泥岩互层,局部夹盐岩层,分布于跃参1井—库车连线以东,野云沟和英吉苏连线以西地区,厚300~500m,最厚1500m。

白垩系乌依塔克组的主要岩性为棕红色砂泥岩、膏泥岩夹石膏与白云岩薄层,分布于疏附—莎车连线以西的地区,厚50~110m。

古近系齐姆根组的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泥岩、棕红色膏泥岩夹石膏质灰岩和白云岩薄层,分布于玛扎塔克断裂以南、和田以西的地区,厚100~300m。

古近系巴什布拉克组的主要岩性是灰绿色、棕红色泥岩、膏泥岩夹石膏层、灰岩层与砂岩层、泥岩膏泥岩,分布于和田河以西、麦盖提—西房连线以南的区域内,厚400~800m。

新近系的克孜洛依组由灰绿色、棕红色泥岩、膏泥岩夹石膏层组成,分布于克拉托—伽师—色力布亚连线的两侧,大致相当于中新世安居安组所在区域范围,厚300~500m。

下石炭统上部的卡拉沙依组,为一套以台地蒸发岩为主的膏泥岩地层。因有较厚的蒸发岩而具备良好的盖层条件。在巴楚小海子剖面上可见石膏层、膏白云岩及膏泥岩,累计厚度达146.9m。盆地内的钻探结果表明,这套区域性盖层西至麦盖提的曲苦恰克、东抵满加尔坳陷西部均有分布,曲1井和巴4井分别钻遇石膏层18m和膏白云岩192m,至和田河这套地层厚度为百余米;在满加尔坳陷西部仅为60m,岩性以灰岩为主夹膏泥岩。说明石炭纪巴楚隆起部位为较高的蒸发台地环境,而满加尔坳陷则为半闭塞台坪环境。

另外,在盆地西部的中寒武统阿瓦塔格组中发育杂色泥岩、膏泥岩和石膏层互层或石膏泥质白云岩,为蒸发台地沉积,厚度143~161m。

6.2.2.3 泥岩盖层

塔里木盆地的泥岩盖层,无论从时代上,还是从空间上,分布都很广泛。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都发育良好的地区性和区域性盖层。

石炭系下统上部及上统下部地层发育一套半闭塞台地和开阔台地的沉积,分布于和田河以西地区,以及满加尔坳陷中西部,其总厚度在400~600m之间,是上古生界的主要生油层和盖层。奥陶纪盆地东部深海槽盆中,沉积了泥岩的总厚达1500~3000m。

6.2.2.4 砂质泥岩盖层

塔里木盆地砂质泥岩盖层发育在上新统、上二叠统和志留系等地层内。

除上述4种类型的盖层以外,碳酸盐岩及灰质泥岩也可成为地区性盖层。

6.2.2.5 盖层封闭性综合评价

根据表6-3标准,对塔里木盆地五套主要盖层进行区域性评价(周兴熙等,1998)。好、中、差分别对应Ⅰ、Ⅱ、Ⅲ级,Ⅱ级盖层为Ⅰ、Ⅲ级间的过渡类型,还可以分为ⅡA、ⅡB,分别对应中—好、中—差级。

奥陶系盖层分布的总面积约24万km2,其中Ⅰ级封盖区占40%,Ⅱ级封盖区占50%,Ⅲ级封盖区占10%。Ⅰ级封盖区主要分布在塔里木东部地区,Ⅱ级在阿瓦提—塔中—哈拉哈塘等地区,中间有一窄长的南北向Ⅲ级封盖区。

石炭系盖层分布于塔西南、阿瓦堤、塔中及满加尔坳陷西部地区,面积约33万km2。其中Ⅰ级区在满加尔坳陷及周缘、塔中地区和西南坳陷,约占65%;Ⅱ级区在阿瓦提断陷西部至阿图什以北的环形地带,约占总面积的20%,Ⅲ级封盖区分布在南部和北部边缘以及巴楚附近的小范围地区。

表6-3 塔里木盆地盖层综合评价分级表

三叠系盖层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中部和库车坳陷一带,总面积约22.44万km2,其中Ⅰ级封盖区主要分布于阿参1至跃至跃参1井以南一带,约占25%;ⅡA级封盖区主要在库车坳陷中心部位,面积占3.8%,ⅡB级封盖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心Ⅰ级封盖区周围,约占总面积的71.2%。

侏罗系盖层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东北区,总面积约24.7万km2。Ⅰ级封盖区只分布在QKI井和LH1井以南地区,面积非常小,约占总面积的3.8%;ⅡA级封盖区主要分布于LX2井和YH7井以北地区,面积小,仅占总面积的4.0%;Ⅱ级封盖区主要分布于Ⅰ级区和ⅡA区之间过渡地带或周围,面积占29.8%;ⅡB封盖区主要分布于上述Ⅱ级区的南部,面积约占35.30%;Ⅲ级封盖区主要分布于上述各区的边缘,面积约占27.1%。

新近系吉迪克组几乎遍布整个盆地,面积约50.5万km2,Ⅰ级封盖区主要分布于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和西南坳陷,面积大,约占总分布面积的56%,ⅡB级封盖区主要分布在巴楚—中央隆起带以及东南断阶区,并延伸到西南方向的窄条形带状区,面积占总44%。

据上述,石炭系盖层的品质最好,其次为奥陶系盖层和吉迪克组(苏维依组上部)盖层,考虑各盖层分布面积后评价认为:吉迪克组和石炭系为Ⅰ级区域性盖层;奥陶系为ⅡA级区域性盖层;三叠系为Ⅱ级局部性盖层;侏罗系为ⅡB级局部性盖层。

6.2.3 生储盖组合特征

勘探实践证明,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的配置关系.对于油气富集,特别是大油气田的形成至关重要。考虑到盆地构造及沉积发育的历史旋回性,将盆地内生储盖组合概括分为自生自储自盖、古生新储新盖和新生古储新盖三种基本类型。

6.2.3.1 自生自储自盖组合

①寒武—奥陶系型:该类组合在塔北、塔中地区钻遇。

②石炭系型:该类组合在麦盖提、塔中地区钻遇。

③侏罗系型:该类组合在库车坳陷钻遇。

6.2.3.2 古生新储新盖组合

①寒武—奥陶系生,石炭系、志留系、三叠系储、盖型:该类组合在塔北、塔中地区钻遇。

②寒武—奥陶系生、侏罗系储、盖型:该类组合在英买力地区钻遇。

6.2.3.3 新生古储新盖组合

库车坳陷侏罗系生,奥陶系、志留系储,新生界盖组合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例子。

6.2.3.4 克拉通区储盖组合主要特征

(1)三套连续型储盖组合(图6-14)

图6-14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海相油气系统储盖组合和油气分布

①石炭系膏盐岩、泥岩与石炭系砂砾岩、东河砂岩之间的储盖组合;

②上奥陶统泥岩与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之间的储盖组合;

③中下寒武统膏盐层、膏云岩、泥岩与下寒武统、震旦系白云岩之间的储盖组合。

(2)三套不连续型储盖组合

①侏罗系红色泥岩和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元古宇变质岩潜山之间的储盖组合;

②石炭系巨厚膏、泥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之间的储盖组合;

③三叠系泥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之间的储盖组合。

(3)古生界生储盖组合成藏特点

克拉通成藏体系已发现的油气藏发育有连续式和间断式储盖组合。

塔中地区,勘探成果反映连续式储盖组合中存在两种主要成藏模式:自生自储型(中上奥陶统泥岩—奥陶系碳酸盐岩内幕)和下生上储型(石炭系膏泥岩、泥岩—石炭系砂岩),其次是间断式自生自储型(石炭系膏盐岩、泥岩—奥陶系)。

塔中1号断裂带邻近满加尔坳陷深凹部分,发育寒武—下奥陶统高—过成熟烃源岩区和中上奥陶统泥灰质烃源岩区,构成了塔中地区有效烃源岩;中上奥陶统泥岩和石炭系膏盐岩、泥岩构成了良好的盖层;中上奥陶统泥岩区域性盖层之下的碳酸盐岩储层和石炭系砂岩为主要储层。目前油气主要产自于上述石炭—石炭和石炭—奥陶系两种组合,主要探明储量分布于石炭系(塔中4亿吨级油田),油气十分富集。石炭系主要通过断裂和中上奥陶统盖层“天窗”向上泄露成藏。由此也可以判断,自生自储组合中以中上奥陶统泥岩区域性盖层之下的碳酸盐岩内幕存在形成更大规模油气田的可能性。

6.2.3.5 前陆区储盖组合特征

(1)库车陆相油气系统有利储盖组合分布

库车坳陷最主要的区域性盖层是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其次是侏罗系泥岩盖层、新近系吉迪克组、康村和库车组泥岩盖层和白垩系舒善河组泥岩盖层,另外,三叠系也发育一套巨厚泥岩盖层,但该套泥岩盖层之下尚未发现工业油气(图6-15)。根据库车坳陷储层和盖层发育特征,大致可将中新生界划分出五套有效储盖组合。

图6-15 库车油气系统储盖组合和油气分布层位

1)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古近系储盖组合

该套储盖组合以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为盖层,以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为储层,它主要分布在克拉苏构造带,为好—较好储盖组合。北部和南部边缘因储层变差,为中等—较差储盖组合,中部拜城凹陷一带因埋深>6000m,为差储盖组合。

2)侏罗系储盖组合

该套储盖组合以侏罗系阿合组和阳霞组中部砂岩为储层,以阳霞组、克孜勒努尔组、帕克马克组泥岩为盖层。该套储盖组合细划分出2套一级储盖组合;一是阿合组储盖组合,以阳霞组下部泥岩做盖层;二是阳霞组储盖组合,以阳霞组上部及其以上泥岩做盖层。平面上,该套储盖组合主要分布在北部克—依构造带,其中以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东部较好,中西部属中等—较差储盖组合。

3)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古近系储盖组合

该套储盖组以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为盖层,以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砂岩为储层,它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南部边缘和南秋里塔格构造带。

4)古近系储盖组合

该套储盖组合以古近系底砂岩为储层,以古近系泥岩和膏盐岩为盖层,它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南部边缘,其中以南部边缘的轮台断隆构造带北缘储盖组合最好,其他为较好,中部地区为中等—差储盖组合。

5)新近系吉迪克组储盖组合

该套储盖组以吉迪克组薄层砂岩为储层,以吉迪克组及其以上层位的泥岩为盖层,它也主要分布在库车坳陷的南北边缘。好储盖组合主要分布在南缘英买力—红旗构造带,南部边缘的其他构造带和北部克—依构造带为较好储盖组合,其他地区为中等—较差储盖组合。

(2)塔西南油气系统储盖组合

1)古生新储型

主要表现为上古生界、中生界生油,新生界储油。侏罗系或石炭系—下二叠统生油,第三系砂岩储油,第三系膏盐岩、泥质岩为盖层,构成古生新储盖组合,柯克亚油气田属此种类型(图6-16)。

柯克亚油气田是新近纪形成的背斜构造,古近—新近系厚达5000m以上,油气产层为中新世西和甫组的粉细砂岩,盖层为泥岩和砂质泥岩。整个古近—新近系几乎全为红层沉积,属内陆干燥气候条件下的河流相,不具备生油条件,即柯克亚油田不可能是自生自储型。经油源对比,大多认为是侏罗系油源,有石炭系油气混入。

石炭系—下二叠统和侏罗系油气源既然能运移到新近系中,也必然可以运移到古近系,构成另一种古生新储生储盖组合,柯深1井钻探在古近系中获高产油气流,证明存在此种组合。

2)自生自储型

塔西南坳陷迄今尚未发现自生自储型油气田,侏罗系井下未钻遇,据喀什地区地面资料分析,侏罗系有形成自生自储的条件。

喀什地区侏罗系厚约1500m以上,与下伏地层和上覆白垩系皆为不整合接触。下侏罗统为粗碎屑沉积。生油层为中侏罗统,储集层是生油层中所夹中、下侏罗统的砂岩,盖层为中、上侏罗统中的泥质岩(图6-17)。

图6-16 塔西南油气系统古生新储组合

图6-17 塔西南油气系统自生自储组合

(3)前陆区油气系统生储盖组合模式

前陆体系成气组合主要分布于中、新生界的4个层位中,储盖组合以连续式为主,间断式为次,潜山式间断组合在前陆前缘隆起区存在(如牙哈构造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