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去世一片惋叹,昔日团长宋茜未发博就是冷血吗?
不是冷血。网络暴力不再是一个让我们感到疏远的词。每个人都一定注意到了最近的一些不幸的消息,并再次将这个词推入公众的视线。一个看似荒谬的现实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谴责网络暴力,暴力的形式在同一时间被隐藏起来,甚至趁机升级。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严重的暴力事件,往往是保持沉默的。在同事之间传播的冷暴力,对孩子施加的道德暴力,人与人之间的这些看似“弱”形式的暴力,没有比身体暴力的危害较小。网络暴力,更是如此。
当我们忽视暴力时,暴力却在肆无忌惮地生长。想想看,也许你仅仅是在众人的看法中加上了“同意”,或者只是点击一个投票或者一句赞美,但不要忽视这一举动。这些“你眼中的正义”足以构成暴力事实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鄙视了,因为网络的辐射面积,我们射的每一颗子弹,归根结底都是流弹。
即使有如此的忽视,我们同时还可以看到,“对网络暴力的谴责”已被大众普遍接受。这种谴责,通常是什么时候引起的?是啊,几乎总是发生在事后。"为什么所有的网络暴力事件最终都是事后的想法,而不是事先的警告?当然,一方面,它是由网络暴力的性质所决定的。在谴责网络暴力的声音中,《乌合之众》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解剖。
所有这些特征代表了一个特质:当暴力已然发生时,没有人知道它。但另一方面,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姿势是不是也太过置身事外了?往往在暴力酿成不幸结果之后,谴责网络暴力的声音才会接踵而至,可这些谴责未免太过于隔靴挠痒,除了说些正确言论或是朋友圈中的哀悼与愤怒,又有什么呢?我们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