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作品有哪些?
贝多芬的作品有《献给爱丽丝》,《欢乐颂》,《月光》,《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
贝多芬一生可以说是落魄穷困,但是,他能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把幸福带给他身边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的曲子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
虽然有时愤懑悲伤,又有时彷徨痛苦。但是,贝多芬绝对不是那种生活在逼仄小洞里的人,他的胸怀如银河般宽广。他从未对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未对自己不公平的命运长嘘短叹。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人们称为《欢乐颂》,又称《自由颂》,这个乐章是贝多芬
对交响曲写作的一次大胆革新,把人声作为一种乐器放在乐队中与乐队配器浑然一体,这是当
时的创举一全乐章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含引子, 大提琴的宣叙调,对前三乐章主题的回忆, 《欢乐颂》主题的乐队呈述。第二部分是人声与乐队混合部分,由具有回旋性质的四个合唱段构成。
《月光鸣奏曲》、《悲怆》、《C小调第5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献给爱丽丝》、《G大调小步舞曲》、《土耳其进行曲》等。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自幼学习音乐,在其父的严格训练下,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十七岁那年,波恩宫廷大学旁听哲学,也就是在这时与莫扎特有了短暂接触。1792年,定居维也纳,经过海顿的指引,艺术上进步飞快,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
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九部;歌剧《费黛里奥》,戏剧《哀格蒙特》、《雅典的废墟》;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鸣奏曲》等。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题材广泛,数量众多。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是《月光曲》,《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
贝多芬一生可以说是落魄穷困,但是,他能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把幸福带给他身边的人。他对生活充满热情,从他的曲子中我们便可以体会到。
第一时期:
1782—1803年,属于创作早期,也称为模仿期。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可以看到与海顿、莫扎特为代表的古典音乐以及德奥民间音乐传统的继承关系,同时也开始显露出贝多芬创作的某些个性特征。
主要作品:
《第一交响曲》(作品第21号,1798—1799年创作完成),《第二交响曲》(作品第36号,1802年创作完成)。此外还有:21首钢琴奏鸣曲、8首小提琴奏鸣曲、著名的6首弦乐四重奏、钢琴协奏曲中的3首等等。
第二时期:
1803—1814年,属于创作中期,也称为外在期。这是贝多芬创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完美结合的阶段。贝多芬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大都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产生。
主要作品:
《第三(英雄)交响曲》(作品第55号,1803年创作完成);《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第58号,1806年创作完成);《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作品第73号,1806年创作完成)。
这一时期他还写下了著名的《拉苏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华美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交响曲第四号至第八号。还创作了几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包括第二十一号,c大调“华德斯坦”和第二十三号,f小调“热情”等;歌剧《费黛里奥》,及著名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克罗采”》。贝多芬本人钟爱的作品是他于1805年创作的、唯一的一部歌剧《费黛里奥》。
第三时期:
1814—1827年,属于创作晚期,也称为成熟期。处在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的贝多芬,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极端的不满,同时又看不到光明的出路,思想一度陷入了苦闷的境地。贝多芬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从内容与风格上显露出一些新的倾向。
这个时期的贝多芬创作处于巅峰状态,他的作品被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音乐,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思想性、艺术性都卓越非凡。
主要作品:
《第九(合唱)交响曲》(作品第125号,1817—1823年创作完成);《D大调庄严弥撒》(作品第124号,1817—1823年创作完成);最后的六首《钢琴奏鸣曲》及最后的五首《弦乐四重奏》。
1793年,贝多芬改向莫扎特挚友,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 。1794年,开始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由于海顿忙于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创作准备,师生两人性格不同又有音乐思想上的分歧,贝多芬向海顿的学习终于1794年中止 。
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 。
1796至1797年创作完成《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并于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1]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将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 。
1800年4月,《第一交响曲》(Op.21)、《降E大调七重奏》(Op.20)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首演。
1801年,创作完成《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 no.2),题献给朱丽塔·吉米尔茨伯爵夫人;同年还完成了《弦乐五重奏》(Op.29)、《弦乐四重奏》(Op.18) 。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贝多芬已完全听不见声音,同年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完成《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1803年,神剧《基督在橄榄山》、《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首演;同年完成《第
三钢琴协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同年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1806年,创作完成《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园)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首演。1809年,《科里奥兰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C大调弥撒》相继问世。
1810年11月,《第五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贝多芬因耳聋已与许多亲友疏远。
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
1814年2月—3月,《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相继再度上演,成为维也纳狂热事件。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
1826年,《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歌剧《费德里奥》最后版本予以发行 。
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