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有宏观经济学试卷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分,共24分)
1、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的价格杠杆,包括哪些内容?
答: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的价格杠杆包括:一般商品和劳务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和租金等。
2、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一是效率、增长、稳定相结合;二是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即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分配公正,即追求人们在分配关系中的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和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适当。。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即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为什么在经济短缺条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非均等化分配”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实行适度“均等化分配”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答:在经济短缺条件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增加总供给。实行非均等化分配政策能使社会财富一定程度上在少数人手中聚集,增加投资,增加总供给,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增加总需求。实行适度均等化分配政策有利于增加多数人(穷人)的财富(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需求,因为穷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增加穷人的收入对拉动需求的作用较大,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4、政府的三重身份和三重职能是什么?
答:政府的三重身份体现在是社会公共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三个方面。
政府的三重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供公共服务和开展社会管理;
(2)进行市场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5、衡量人们经济福利和收入分配公正的主要指标分别是什么?
答:衡量经济福利的主要指标:一是“恩格尔系数”,二是人均GDP;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稳定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主要指标有四个:稳定的物价、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人们收入稳定的增长。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通常用GDP、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量的增加,还包括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质量的提高表现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就业状况改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状况改善、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8、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有五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
9、什么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社会总需求是经济生活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总和。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10、如何理解公平与平等?
答:公平和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平属于规范概念,必须借助价值观念才能给出明确的判断;而平等则是一个实证概念,可以进行数量定义和计量。
11、什么是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
答: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出来的钱,由于它有“源头”的特别意义,被命名为“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支付准备金之和。
基准利率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整体的利率水平,一般包括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利率、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等。
12、什么是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的不同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哪些层次?
答: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划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24分)
1、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府作为市场的买方或卖方参与市场活动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政府采购市场经济中,政府是买方主体;在政府办企业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卖方主体。但政府不应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
2、一次(初次)分配先讲效率,二次(再次)分配再讲公平。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并不科学,不符合科学改革观和发展观,在实践中留下大量的后遗症。事实上,一次分配在大的部分上既已丢失公平,靠二次分配来微调和补救犹如杯水车薪、扬汤止沸,导致社会大范围不公的局面日益严重。
3、由于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当市场疲软和经济不景气时,西方各国通常把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西方各国消费需求已达到标准消费需求水平,消费需求的波动性较小,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需求难以拉动,因此,不会把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表现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①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发展的要求。
②弥补市场失灵,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要求。
(2)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能性:
①政府是社会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的代表机构,能够从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②政府掌握着宏观经济调控的所有工具,即经济杠杆。
2、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存贷款利率。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M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即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简述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区别。
答: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消费需求是指城乡居民个人、政府和集体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总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其规模变动不仅直接制约消费品的生产扩张,而且长期里也制约着投资需求的增长;而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是为了最终满足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
②消费需求为当期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可以拉动当期总需求;而投资需求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短期是拉动需求,长期是增加供给;
③在贡献率方面:每一单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但投资需求增长最快,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④消费需求相对分散,拉动困难;而投资需求相对集中,规模大,拉动容易;
⑤消费需求波动性较小;而投资需求的因素较为复杂,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波动最大,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案例题(22分)
资料之一:1988年8、9月份全国各地发生的挤兑、提款、抢购风潮,标志着通货膨胀预期在我国的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7年的7.3%上涨到1988年的18.8%,1989年为18%。由于中央政府在经济整顿中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治理,1990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3.1%,1991年只上涨了3.4%。但是,由于行政推动经济急速增长,出现了“经济过热”,于是,199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6.4%,1993年再次快速攀升至14.7%,1994年达到改革以来的最高点――24.1%。这时,中央决定把反通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使1995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为17.1%,1996年继续下降至8.3%,1997年只有2.8%,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即“低通胀、高增长”。
资料之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类商品的供给逐步地在于需求,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多种制约因素,199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至负数,为-0.8%,1999年为-0.14%,2000年虽然转为正数,但也只有0.4%,2001年不到2%。这样,从1997年10月份,全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0.4%),以后持续6个月保持这一趋势。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我国物价已经连续22个月下降,物价不振,商品积压严重。而且,到2002年末,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消失,这在建国历史中也是没有出现过的。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这是轻微的通货膨胀。
请分析:1、什么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软着陆”,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何运用?
答:通货膨胀是指有效需求过旺(即求过于供)导致物价总水平的全面地、持续地、剧烈地上涨。
经济过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经济指标大大高于经济运行正常值。经济过热是指经济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软着陆”是指经济过快增长,超过潜在增幅,然后慢慢下降到一定幅度,通过客观调控回到合理区间。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国债发行和财政补贴政策。
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存贷款利率。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财政政策具体内容为: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少发或不发国债、减少补贴。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货币政策具体内容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存贷款利率。
2、什么是通货紧缩,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内容是如何运用的。
答:通货紧缩是同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社会总需求增速下降、慢于总供给增加所引起的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需求)不足(即供过于求)而导致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地下降。
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赤字)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复苏。财政政策具体内容为: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多发国债、增加补贴。
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具体内容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公开市场业务)、降低存贷款利率。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的价格杠杆,包括哪些内容?
答: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工具之一的价格杠杆包括:一般商品和劳务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和租金等。
2、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一是效率、增长、稳定相结合;二是经济福利(社会福利),即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三是分配公正,即追求人们在分配关系中的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和社会成员收入上的差距适当。。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具体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即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为什么在经济短缺条件下实行一定程度的“非均等化分配”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在过剩经济条件下实行适度“均等化分配”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答:在经济短缺条件下,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增加总供给。实行非均等化分配政策能使社会财富一定程度上在少数人手中聚集,增加投资,增加总供给,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增加总需求。实行适度均等化分配政策有利于增加多数人(穷人)的财富(可支配收入),拉动消费需求,因为穷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增加穷人的收入对拉动需求的作用较大,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4、政府的三重身份和三重职能是什么?
答:政府的三重身份体现在是社会公共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三个方面。
政府的三重职能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供公共服务和开展社会管理;
(2)进行市场监管,形成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3)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5、衡量人们经济福利和收入分配公正的主要指标分别是什么?
答:衡量经济福利的主要指标:一是“恩格尔系数”,二是人均GDP;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平等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6、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稳定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答: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稳定的主要指标有四个:稳定的物价、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人们收入稳定的增长。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通常用GDP、人均GDP和GDP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量的增加,还包括经济质量的提高。经济质量的提高表现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合理化、就业状况改善、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状况改善、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8、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答:宏观经济政策有五个: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
9、什么是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社会总需求是经济生活中对物品与劳务需求总和。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10、如何理解公平与平等?
答:公平和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平属于规范概念,必须借助价值观念才能给出明确的判断;而平等则是一个实证概念,可以进行数量定义和计量。
11、什么是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
答:基础货币:从中央银行出来的钱,由于它有“源头”的特别意义,被命名为“基础货币”,指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支付准备金之和。
基准利率主要是反映一定时期内整体的利率水平,一般包括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利率、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等。
12、什么是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的不同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哪些层次?
答: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
货币供应量按照流动性划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24分)
1、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
答: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府作为市场的买方或卖方参与市场活动时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政府采购市场经济中,政府是买方主体;在政府办企业市场经济中,政府是卖方主体。但政府不应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主体。
2、一次(初次)分配先讲效率,二次(再次)分配再讲公平。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并不科学,不符合科学改革观和发展观,在实践中留下大量的后遗症。事实上,一次分配在大的部分上既已丢失公平,靠二次分配来微调和补救犹如杯水车薪、扬汤止沸,导致社会大范围不公的局面日益严重。
3、由于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当市场疲软和经济不景气时,西方各国通常把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答:此观点是错误的。
虽然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重较大,但西方各国消费需求已达到标准消费需求水平,消费需求的波动性较小,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需求难以拉动,因此,不会把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重点。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
答: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必然性表现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
①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发展的要求。
②弥补市场失灵,有效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要求。
(2)宏观经济调控的可能性:
①政府是社会根本利益或长远利益的代表机构,能够从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②政府掌握着宏观经济调控的所有工具,即经济杠杆。
2、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操作目标、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货币政策的操作工具是: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存贷款利率。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基础货币和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货币供应量M1。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即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3、简述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区别。
答:投资需求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增加额之和;消费需求是指城乡居民个人、政府和集体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总和。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其规模变动不仅直接制约消费品的生产扩张,而且长期里也制约着投资需求的增长;而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是为了最终满足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
②消费需求为当期需求,拉动消费需求可以拉动当期总需求;而投资需求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短期是拉动需求,长期是增加供给;
③在贡献率方面:每一单位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需求和净出口;但投资需求增长最快,从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
④消费需求相对分散,拉动困难;而投资需求相对集中,规模大,拉动容易;
⑤消费需求波动性较小;而投资需求的因素较为复杂,投资需求在总需求中波动最大,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四、案例题(22分)
资料之一:1988年8、9月份全国各地发生的挤兑、提款、抢购风潮,标志着通货膨胀预期在我国的形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7年的7.3%上涨到1988年的18.8%,1989年为18%。由于中央政府在经济整顿中对通货膨胀进行了治理,1990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3.1%,1991年只上涨了3.4%。但是,由于行政推动经济急速增长,出现了“经济过热”,于是,199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6.4%,1993年再次快速攀升至14.7%,1994年达到改革以来的最高点――24.1%。这时,中央决定把反通胀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致使1995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为17.1%,1996年继续下降至8.3%,1997年只有2.8%,实现了经济“软着陆”,即“低通胀、高增长”。
资料之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类商品的供给逐步地在于需求,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多种制约因素,199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至负数,为-0.8%,1999年为-0.14%,2000年虽然转为正数,但也只有0.4%,2001年不到2%。这样,从1997年10月份,全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0.4%),以后持续6个月保持这一趋势。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我国物价已经连续22个月下降,物价不振,商品积压严重。而且,到2002年末,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消失,这在建国历史中也是没有出现过的。按照经济学的解释,这是轻微的通货膨胀。
请分析:1、什么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软着陆”,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如何运用?
答:通货膨胀是指有效需求过旺(即求过于供)导致物价总水平的全面地、持续地、剧烈地上涨。
经济过热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主要经济指标大大高于经济运行正常值。经济过热是指经济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经济“软着陆”是指经济过快增长,超过潜在增幅,然后慢慢下降到一定幅度,通过客观调控回到合理区间。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国债发行和财政补贴政策。
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存贷款利率。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财政政策具体内容为: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少发或不发国债、减少补贴。
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货币政策具体内容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提高存贷款利率。
2、什么是通货紧缩,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体内容是如何运用的。
答:通货紧缩是同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是指由社会总需求增速下降、慢于总供给增加所引起的有效需求(即有购买力需求)不足(即供过于求)而导致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地下降。
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积极(赤字)财政政策实现经济的复苏。财政政策具体内容为: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多发国债、增加补贴。
在市场疲软通货紧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的复苏。货币政策具体内容为: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公开市场业务)、降低存贷款利率。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