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前的哪三大关键期,是视觉发展最重要的几个时期?
现在的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非常多,而且时间也很长比如看电视,看手机等等。这种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会使得孩子的远视能力逐渐降低,眼睛的各项功能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同时,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相较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受环境的影响会更大。那么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孩子们的近视真的不可避免吗?我们又能够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做些什么呢?
学前视力关键期
人的视觉系统早早的从胚胎3个月时就开始出现了,最开始出现的是视泡。以后随着孕龄的增长,视觉系统会逐渐发育。到足月时,视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发育完成。此后孩子的视力发展在学前阶段,还会经历三个关键期。
第一关键期:新生儿
宝宝刚出生,由于眼球小轴距长,看远处的东西比近处的东西更加清晰。怀抱宝宝哺乳时,妈妈的脸是最清晰的。此时孩子需要更多的视觉刺激,来帮助眼睛发育。所以多和孩子说话对视,并且给他看黑白卡都能促进视力发育。
需要注意的是,出生一个月后可以进行一次眼底检查,排除玻璃体和视网膜的先天性疾病。如果宝宝上睑遮盖瞳孔1/2以上或晶体状浑浊,则需马上进行进一步检查。
第二关键期:2岁至3岁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2岁以下幼儿不要接触任何电子屏幕,2-5岁儿童每天接触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小时''
虽然有儿科专家建议孩子5岁前都别使用电子产品。但是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给孩子建立一个隔绝电子产品的环境。所以,建立良好的使用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远视、散光、弱视都很不容易被发现,但若6岁后发现在治疗,疗效就不会那么好。因此,家长还需多多关注孩子的“用眼情况”,一旦有异常,尽快排查,及早治疗。
第三关键期:学龄前阶段
《国民视觉健康报告》指出:屈光性近视,是因为角膜(即我们通常看到的黑色的“眼珠”)和晶状体的折射率过高,也使得光线的焦点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无法看清东西。
亲戚家的儿子壮壮,有次看完动画片后,对妈妈说自己的眼睛看不清表了。亲戚吓了一大跳,心想5岁的孩子不会因为看了一下午动画片得了近视了吧。其实正如上文所说,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小心“假性近视”,即“屈光性近视”,这也是在给我们提醒,孩子用眼过度了。
“视力管理”可以这样做
A、了解孩子用眼习惯
孩子平时的有无不良的用眼习惯,生活方式是否规律,这些都是爸爸妈妈应当仔细了解的。例如:宝宝每天阅读书本的时长大概是多少?宝宝每天看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长是多少?每天户外活动的次数又是多少?一次户外活动又是多长时间呢?了解孩子的用眼习惯,会对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用眼习惯有很大帮助。
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
在家庭中,父母和其他长辈应当以身作则,放下自己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减少电视机开启的次数和时长。同时严格地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离电视机的距离。通常情况下,让孩子看电视,最好每次的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看电视的距离应当为电视屏幕对角线长度的5至7倍。
定期进行检查
五六岁的孩子看东西清楚,检查没有近视也没有远视,就代表眼睛已经使用过度了。因为这个年龄的娃,应该有200度左右远视,直到十岁,视力保护好的孩子可能还有100度左右远视。
需要提醒爸爸妈妈的是,即便孩子的眼睛一切正常,也要坚持定期带他检查视力。
多多的参加户外活动
一项关于儿童视力的调查显示,看电子产品时长相当的两组孩子,白天户外活动时间长的那一组,视力要好的多。
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户外运动为眼睛提供了大量远距离使用的机会。在我们的生活中,近距离用眼的情况非常普遍,而远距离用眼也会被眼前的高楼大厦所遮挡。在开阔地活动无疑对眼睛的使用,是一种很重要的调节;第二,大量的接受阳光,可以促进身体释放出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以减慢眼轴的拉长,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作用。
所以,宝爸宝妈要尽量保证,孩子一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这样即便在当下的用眼环境中,孩子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视力。
2.2-3岁时期,这个时候宝宝的视力发展的非常不错了,一定要减少电子产品的阅读,以免出现近视、散光。
3.学龄前时期,很容易出现假性近视,一定要合理的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