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家儒法墨法道,百花齐放,儒家为何可以脱颖而出?
春秋时期,在各地学说思想遍地开花之时,孔子学说脱颖而出。虽说孔子经过秦始皇的暴虐摧残,但并未动摇起根本,其复兴发展在汉武帝时期可见一斑。汉武帝之后,孔家思想基本上奠定了朝廷的意识形态,尤其在唐宋时期,将唐朝的雄姿与宋朝的婉约完美的发展。所以儒学的存在,推动了社会治理的进步。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儒学成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统治百姓思想的工具,按照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妨碍了科学思想的进步,使得清朝后期只能被动挨打,开启了外强侵略中国长达100年的时间。
所以孔子学说的利与弊自然引得不少学者争论,中国是否应该有孔学的存在。
道家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其实就是陶渊明所推崇的桃花源,使百姓自由发展。一般道家的思想适用于王朝建立初期,如刘邦、文景帝时期,天下初定,需要休养生息,道家此时便是最适用于王朝发展的思想。
但若是按照道家的思想长久发展下去,社会没有丝毫竞争以及新思想产生,百姓的思想只满足于现下的平稳与安宁,更加不会进步?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被推崇便是商鞅变法。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朝廷若是想要长治久安,其中法条的存在方是最强有力的保证。所以相比于道家的休养生息,法家思想的存在才能使社会正常的运行。但在当时社会思想是统治者一人的思想,法家思想的存在,其实是为帝王作嫁衣。
帝王有时候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统治百姓的思想,使得江山长治久安,难免会将法律变为严苛且压抑的条文,成为大众百姓身上的一道枷锁。此时的法律已经不是原先为天下公平正义而呼喊的法律,已经全然违背了社会当时所运行的初衷。
秦朝所推崇的正是法家的思想,但是秦朝最后的结局也是可想而知,过于严苛的法律,造成了百姓身上的负担,进而激起了百姓的逆反心理,非但没有达到原先所设立的良好效果,反而使秦朝的江山迅速瓦解。
墨家学说与儒家学说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讲究仁义以及君王对于百姓的统治。但其实墨家与儒家是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来规范思想,儒家是为君王所服务,自然与《周礼》有些相似,讲究礼仪与排面;但其实墨家是站在了平民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更多讲究的是勤俭节约。如此一来,墨家和儒家是站在了对立的立场。
但可惜在封建社会时期,天下只是君主一个人的天下,而并非是平民百姓的天下,墨子的学说思想注定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所以道家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在历朝历代皆能够见到影子,而墨家的思想其实在儒家思想被汉武帝推崇之后,已经被彻底打入冷宫。
佛家思想虽然是在东汉时期传入我国,但后期逐渐被中原化,即使经过了三武一宗灭佛,也并未阻挡佛家在中原大地上的蓬勃发展。其中佛家思想所倡导的众生平等获得了众多的善男信女,佛教寺庙更是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
但是佛教的遍地开花却如同苛捐杂税一般变成了压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过多的寺庙导致土地被大量兼并,和尚反倒是成为了地主,农民只能依靠寺庙而生,社会秩序被严重打破。
所以说,法家、道家、墨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并不适合封建制度运行下的江山,要么是太过于柔和,要么便是太过于严苛,而这其中只有儒家的思想偏于中庸,恰好与朝廷和贫平民所追求的价值相契合。同时,孔子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上升到家庭再由家庭推及到国家,如此一来以个人自身所具备的品质将其化为家庭教养之中,最后上升至国家品行。而国家所要运行的机理,其实便是如此中庸的一种文化,既能从个人之中找到影子,又能升华为国家深厚的底蕴。
若是古代采用其他学说统治社会,在极绵和极严的界限之中难免会造成社会大幅度的混乱,但是若是儒学存在,却恰好的中和了这两个极端。儒学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将思想禁锢,但是若没有孔子,这社会恐怕难保今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