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来说,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
不过,世人心中大多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文圣人”孔子,“武圣君”关羽。其实,在历史上,有许多人都被后人称为“圣人”,比如:酒圣杜康、书界圣人王羲之、诗界圣人杜甫、医界圣人张仲景、画界圣人吴道子等,这些人都是中国人心目中共同的“圣人”。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更是“民族魂”的象征,所以,他也可以被称为“圣人”。但是,比这些圣人都要早,甚至,比孔子都要早许多年的商朝,也有这样一位被称为“亘古忠臣”的“圣人”,他就是商纣王的叔叔比干。
比干,“子”姓,“比”氏,名“干”,河南淇县人。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太丁”。周朝为什么会伐纣灭商,其实,和太丁也有很大关系。
当时,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是一个骁勇善战非常厉害的人。他先后被商王派去征战都大胜而归,之后,商王便赋予他征伐大权。但是,太丁看季历这么厉害便心生恐惧,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季历关进了大牢,最后,更是杀了他,从而,也为周朝和商朝之间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属于年少有为的那种人。在年仅二十岁的时候,他就做了商朝的太师,辅助帝乙执政,并为他提出了许多治国的方略,对商朝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比干提倡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轻徭薄赋,富国强兵,并和帝乙一起征伐蛮夷大获全胜等等。
除此之外,为了缓和与西周的关系,帝乙把比干的妹妹许配给了周文王,还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仪式,向周人道歉,史称“帝乙归妹”,又称“天作之和”。
公元前1076年,帝乙驾崩,身为太师的比干,已经辅佐帝乙二十多年,又受帝乙的托孤之情,奉命辅佐帝辛,也就是被后世称为暴君的商纣王。
帝乙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大哥微子启,二哥中衍,和弟弟纣王。但大哥和二哥的生母,在生他们的时候只是一个妃子,而纣王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身为王后身份尊贵。所以,有人觉得应该让大哥微子启继承王位,但比干觉得帝乙正妻的孩子还在,就不能立妃子的孩子做太子。
后来,帝乙听了比干的意见,立帝辛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纣王。比干先是拥护他,后来,又奉先王之命辅佐他,更是纣王的王叔,所以,他的权力之大地位之高,可想而知。但是,比干拥护帝辛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嫡长子。
据历史记载:帝辛从小聪慧过人,而且非常勇猛,可以徒手与犀牛搏斗,与老虎黑熊单挑,能和后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匹敌。
帝辛在位期间,对东夷的很多部落进行了征伐,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最终,把东夷和中原联系在了一起,把中国的疆域开拓到了江淮流域,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都称赞他是一个文武全才。帝辛对历史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而这些贡献都离不开比干的辅助。
纣王虽然取得了这么大的军事成就,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圣君。
并且,他还是一个暴君,他亲小人远贤臣,整天沉迷享乐,在酒池肉林中放纵自己,宠幸妲己,炮烙酷刑,不分好坏,狂妄自大。对于商纣王如此的不理政事,荒淫无道,滥用酷刑,身边的贤臣都纷纷劝谏,但是,都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比干认为:主上无道不去劝谏是为不仁,不能够因为怕死就不去劝谏,要把生死抛之脑后。所以,比干就以为君要有仁义去劝谏纣王,结果,这让纣王非常生气,他认为比干仁高盖主,于是,便对比干起了杀心。
纣王说道:“听说圣人的心都有七窍,你这么以仁义道德自居,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心有七窍”。当场,就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比干也因此而死。
连纣王都认为比干是“圣人”,可见,比干是多么的贤德。
比干因为劝谏纣王而死,是中国以死进谏的第一人,所以,他也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仁”,更是后世忠臣的典范,连后来的圣人孔子都称比干为“仁人”,还给比干墓亲笔题字“殷比干莫”,也因为,这是孔子留在世上的真迹,因此,这块碑又被称为“天下第一碑”。
据说,孔子把是墓字故意少写了一个土,就是说:比干死后身体化为大地,与大地融为一体。后来,有一个好为人师的县令,看到了这块墓碑,便嘲笑孔子写错了字。于是,拔剑刻上了土字,但是,他刚刻好,便是一阵雷声大作,生生将这个土字给劈掉了,因而,成了一块残碑。
现在的河南省,有一个名叫“新乡”的小乡村,原来被叫做“心乡”,就是为了纪念比干的赤胆忠心。更传说,比干在死后升入了天宫,被玉帝封为了“文曲星”等,这样的传说,可能只是世人心中的一些美好祝愿。
当然,这也正说明了比干的“仁”,是得到了世人承认的。不但如此,比干的庙被称为“天下第一庙”,比干的墓还被称为“天下第一墓”,仅他一人就占了四个天下第一。也因此,比干被称为“圣人”,更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