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负,家长需要注意什么,要怎样去引导?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被欺负的时候,应该教育孩子反抗,不要总是忍气吞声,向对方证明自己不是''软柿子''。
然而,所谓''人善被人欺''的潜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孩子的世界。因为孩子的思想比成年人的要单纯,表面上的''欺负''很可能是无意的。如果这时候教育孩子马上打回去,那么只会让孩子学会以暴制暴,恃强凌弱的思维就会固化。
当孩子被欺负,家长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分清楚孩子的''攻击类型'',别一味让孩子打回去。
一、 切忌草率下判断,分清''攻击类型''才能做出理智的选择
家长给孩子的教育不是用拳头解决问题,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在遇到委屈、困难的时候,学会做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比起''打回去''更有意义。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首先要知道以下几种''攻击类型'',根据行为的兴致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1、工具式攻击
工具式攻击并不是大白话所说的''抄家伙''打人,而是指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无意间伤害了其他人。这种攻击类型指的就是孩子攻击时候的''无意识状态'',所谓的''欺负''是无意的。
最常见的例子是孩子看到其他孩子手里有糖果,不知道如何开口要,所以就直接抢过来,甚至用暴力来拿糖果。孩子为了想要的东西,常常会不知所措,不懂得以一个正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以常被认定是欺负、欺凌。
工具式攻击有两个明显的特征:欲望支配和表达不清,当孩子的攻击行为满足这两个特点的时候,通常可以被归为''工具式''攻击。这时候,家长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来引导孩子做出改变——合理地对待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然,工具式攻击具备一定的负面性质,如果言行太过分,就很容易变为恶劣的欺负行为。这时,家长应该找到对方孩子的父母去谈话,慢慢商量,事情也能够迎刃而解。
2、敌对式攻击
敌对式的攻击行为是性质更恶劣的一种攻击类别,从此衍生的冲突是出于愤怒的情绪,故意做出攻击性的行为。简单来说,欺负人、伤害人的行为是故意的,这时家长也可以教育孩子维护自己的尊严打回去。
孩子出现攻击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心理扭曲——通过伤害人获得快感和优越感,这种行为是应该得到严厉批评的。
而孩子天生并不带有攻击思维,往往都是从后天受到外界的影响,而走上歧途。比如父母之间常常吵架打架,一言不合就开始摔东西,这些暴力倾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成长环境中的暴力因子是孩子出现敌对式攻击行为的最重要原因。当自己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家长要予以重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遭受了这样的打击,那么家长应该站在孩子那边,挺身而出教育孩子抵制这种行为,并且直接告诉他对错。
一般来说,孩子之间打闹并不属于''欺负欺凌''的范畴,大多是因为孩子年龄太小而不懂得用什么方法去处理问题。有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所以事事为孩子''打抱不平'',总把孩子放在受欺负的一方,反而不能正视整件事情。
实际上,这样只会激起孩子之间的矛盾,学会让孩子更加聪明地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弱化以暴制暴的思想,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 面对被欺负,家长应该教育孩子什么?
1、教育孩子保护自己,向外界寻求帮助
正如柏邦妮的经历,她之所以会一再被欺负而导致形成心理阴影,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老师的不作为,没尽到保护孩子的责任,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也不懂得保护自己,不会向外界寻求并帮助,所以把自己放置在了孤立无援的位置上。
孩子一个人的力量太弱小,没办法独自去对抗无理取闹的欺负行为,因此家长必须告诉孩子无需自己承担所有的压力,不要憋在心里,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家长和老师,让一个理智的成年人介入,才能把整件事情捋清,孩子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2、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都是因为互相不理解,沟通不顺畅,这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孩子更擅长于其他小伙伴交流,那么就会减少很多麻烦。特别是准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凡事都与人商量,做出合理的平衡。
特别是二胎家庭,大宝和二宝常常发生争执,而这个时候也正是做这一教育的好机会。大宝喜欢打游戏,二宝想看动画片,所以一直在争电视的遥控权,沟通不顺畅就会大哭大闹。这时家长应该让两个孩子止住眼泪之后,坐下来好好谈谈,要怎么分配看电视的时间,学着互相谦让。
这样的摩擦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通过自己的表达来让对方明白自己的需求,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这种办法也能让孩子尽量避免受到伤害,比打回去要更加理性。
3、在适合的情境下才选择打回去
并不是所有的冲突状况下,都能用打回去来解决问题。当别人恶意攻击孩子的时候,家长可以教育孩子打回去,这不失为是一种惩恶扬善的方法,然而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呈匹夫之勇。
比如女孩子打男孩,自己受的伤反而会更重。或者是双方力量悬殊,对方人多势众,这时候就别傻傻的出手打回去了。应该从外界寻求帮助之后,再思考怎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