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三号突击炮,性能如何?
三号突击炮,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数量最多的装甲战斗车辆,从战争初期开始,德国就在不断改进三号突击炮的型号,直到1942年末期,最终型的反坦克功能终于上升到极其优异的层次。
截止到1945年德意志第三帝国覆灭,纳粹德国一共生产了接近1万1千辆三号突击炮,因为这款战车是使用三号坦克的底盘改装的,所以中国军事爱好者更愿意昵称其为“三秃子”。别看三号突击炮后期打坦克很在行,但事实上这款战车最早是用于支援步兵的,准确说应该是一款具备机动能力的装甲轻型火炮,但为何三号突击炮最后成为了一款最实用的坦歼的呢?
最早提出搞三号突击炮的是德国指挥官曼施坦因,他在提交到陆军部的计划书中,明确表示德国需要一款具备自行能力的、能和步兵配合的具备装甲防护的火炮,随即该方案获得通过。1936年6月,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开始拿当时最先进的三号坦克底盘进行改装,开发一款可以携带75毫米火炮的装甲车辆。
早期的三号突击炮实验型乃至A型,加装的是一门克虏伯公司的75毫米短炮(StuK 37 L/24),一般只会携带HE炮弹,以用于反步兵和前线支援战斗。这种纯粹没有反坦克力量的突击炮曾经参加过入侵法国的战争,表现良好。
但在2年时间之内,三号突击炮都未引起德国统帅部的注意,直到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在与苏军的较量中大展神威,德国才有升级三号突击炮的想法。从三号突击炮F型开始,直到三号突击炮G型,这款战车装配了德国当时最先进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8火炮(那个时候“豹”式坦克的70倍径75毫米炮还未正式下线生产)。
换装上长倍径的反坦克炮后,三号突击炮可谓如虎添翼,顺利成为前线最为倚重的全能型火力输出平台,一辆三号突击炮暴打数辆苏军坦克的案例屡见不鲜。德国武装亲卫队第二“帝国”装甲师旗下的第二突击炮营,就曾经以牺牲两辆三号突击炮为代价,在1943年末击毁了129辆苏军坦克,战绩极其显赫。事后二级突击队大队队长华尔瑟•克纳布还曾自责,连那两辆突击炮都不应该“白白损失掉”。
由于后期的德国面临资源不足的窘境,坦克生产能力有限,所以大量库存的三号坦克就成为了改造升级对象,所以战争后期德国大量生产三号突击炮。但这种陆军构成其实是不健康的,突击炮无炮塔的设计使得德军在进攻作战时存在很大限制,只能被动防守。
但即使如此,德军的三号突击炮在整个二战期间绝对是最成功的,三号突击炮一共生产了9500辆。截止1944年,三号突击炮总共干掉了21000辆盟军坦克,歼敌数量几乎达到了自身生产量的两倍。整场战争的战绩肯定比这还要多。
不少三号突击炮也难逃被俘获的命运,苏联在战后曾经将部分俘获的三号突击炮赠予叙利亚,三号突击炮更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投入使用,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