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马谡固然有错,面对张郃五万大军,你认为有人可以守住街亭吗?
我认为没人能守得住街亭,这本身就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虽然·没有具体史料证实,诸葛亮北伐动用了多少兵力。但根据我对夷陵之战后的蜀汉实力判断,诸葛亮最多能动用的就是五万人马。我们对于历史问题,不管史书记载是否准确,但根本上还是以史书说话。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228年春天,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进攻郿县。诸葛亮亲率大军驻扎祁山,军容严整,赏罚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魏投靠了诸葛亮,关中震动。
在魏国方面,曹丕已于226年驾崩,曹叡继位,此时也就刚刚稳定了政局。对于诸葛亮的这次北伐,朝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应对。曹叡却非常自信地说:“诸葛亮凭借地势险要,稳固防守,还不好对付。现在他自己主动来了,这正是打败他的机会。”于是,曹叡亲自坐镇长安,指挥这场战役。
刘备夷陵之战后,蜀汉一蹶不振。曹魏上下都以为蜀汉失去了进攻能力,因而对西北的防御十分懈怠。诸葛亮大军一出,西北三郡就因惧怕而反叛。
对于这一事态,曹叡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基于曹魏有足够的实力对抗诸葛亮。要搞清楚,曹叡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还是看这一战役究竟是由谁为主帅。有资料说曹叡给张郃加官进爵,命其总督各路军马,统帅步骑兵五万大军,在街亭阻挡马谡。有资料也说大将军曹真督领诸军,命左将军张郃救援西北三郡。在220年,曹丕即魏王位时,就任命张郃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曹叡继位后,曹真就被拜为大将军。
从官职上看,即便是曹叡亲临指挥,张郃也不可能在曹真之上,节制曹真。因此,张郃总督的仅仅是阻挡马谡的五万步骑兵,而曹真大军驻扎郿县,恐怕兵力也不会下于五万。曹叡不会把大部分兵力用于阻挡马谡,而不顾及诸葛亮大军的动向,魏军更多的兵力会用在防御诸葛亮大军上。由此推断,曹魏动用的兵力不会低于十万。
看看诸葛亮的兵力部署吧。诸葛亮派遣赵云、邓芝出箕谷作为疑兵,牵制曹魏大军,起码要三到五千人马;派给马谡一万人马,诸葛亮自统三万五人马。叫诸葛亮拍着自己的脑门想想,马谡能抵挡住张郃五万步骑兵的进攻吗?赵云、邓芝那三五千人,能扛得住大将军曹真的进攻吗?
赵云再厉害,但这也不是与曹真单挑。曹真再无能,能做曹魏的大将军,还是曹丕托孤大臣,能那么菜吗?斩了马谡,处罚了赵云,诸葛亮不太讲理吧。就这个兵力对比,换了谁去守街亭,都不会守得住;换了谁去打曹真,都打不过。好歹马谡、赵云都活着回来了,诸葛亮亲自去试试?回到核心问题上来,马谡去的目的是守街亭。张郃去的目的是阻挡马谡。许多人都把张郃看作是为救援而去,救谁哪?救得是西北三郡。看一下街亭的位置就清楚了。街亭处于三郡的中心地带,位于陇山山脉之南,地处平原,就是一个迎来送往的小驿站。就当时三国时期人烟稀少的情况来看,就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整天连个人影也不见。
无论在哪里扎寨,无论谁去守,被张郃五万大军围困起来,唯一的悬念就是坚持多久,有几人生还。从《诸葛亮传》看,马谡是督诸军在前。这就说不是马谡一将去守街亭。演义的说法很具体,还派遣了王平、魏延、高翔等人一起去协助。不管是否确实,但起码说明了还有大将也到了街亭附近。结果都是大败而归。
诸葛亮就这点人马,还分成这么多路数,莫名其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败敌人,这才是正道。都把焦点集中在了马谡不服从诸葛亮节度,举动失宜上,而忽视了街亭理论上是不是能守得住。守城关键不在于兵力多少,更在于粮草是否充足。街亭不是城池,没有粮草储备。
即便有充足的水源,那粮草是否充足哪?马谡带领一万人马前去,又携带了多少粮草哪?粮草用尽了,只喝水还能作战吗?诸葛亮几次北伐,大多都是因为粮草供给不上而退军。西北这个地方,除了自带干粮,没有任何补充的来源。马谡面对的困难,不是先断水就是先断粮的问题。结果是,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节度,先自断了水源。如果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被张郃围困,断绝了粮草,那就不一样啦。
没有资料证明,马谡带了多少粮草;也没有资料证明,诸葛亮部署马谡坚守多久。起码是带多少粮草就应该坚守多久吧。街亭之失,马谡是有责任。粮草没用完就失守,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但不管换了谁,都要吃喝。水管够,但粮草也不能少。张郃把蜀军围困,粮草如何解决?由此可见,换了别人,恐怕都守不住。也有一种可能,就是诸葛亮自带大军去救援街亭。街亭之战就可能是魏蜀最终的决战,就不是今天讨论的街亭之战。这就不必再多说。
地理位置不利是一方面,关键是实力相差悬殊,大人打孩子,是不需要很多策略的,抬起手来就行。
街亭之战,不是单挑,换了谁都不好办。
当然有人能够代替马谡守街亭,但是这个人选非常少,魏延算一个,因为魏延资历不浅且战绩可查,并且魏延是一个老行伍,对于突发情况往往会有较好判断,最重要的是,魏延如果真的镇守街亭,以魏延的性格“进攻型的武将”必然会寻求与来势汹汹的张颌大军一决雌雄,能不能守住街亭暂且不论,就这俩,真要是在街亭寻求决战了,定然是一场非常激烈的大战,极有可能左右整个北伐战局的走向。
那么在交战之后的魏延还能不能守住街亭呢?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意识到一个重要关键,那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守街亭?
为什么要守街亭呢?因为街亭这个要塞庇护着整个北伐战局的后方,秦末群雄逐鹿之时,断敌人的粮草而使敌人崩溃的经典战术在此时依然有效。三国时期著名的官渡大战,众所周知,曹操能够反败为胜的关键点也在于抄了袁绍的乌巢——袁绍的大后方。
在实际情况下,一旦街亭失手,诸葛亮必然会遇到后方有失的魔爪,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知道马谡失败后,不得不忍痛斩杀马谡,随即撤军回师的原因。而马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只要是个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作为中规中矩的副手王平,建议按照诸葛亮的建议安营扎寨,准备防守,但是马谡作为主将坚持要舍水上山,马谡这一招一直被人诟病愚蠢,简直蠢到家了,可事实上真的是马谡愚蠢吗?
马谡其人之所以被诸葛亮器重自然有他自身常人所不能及的优点,马谡擅长谋略赞画,每每提出一些建议总是能够得到诸葛亮的赞许,这么一个人,却被后世抹黑成了废物,实在是不正常,在当时那种情况,按照马谡的想法,诸葛亮交给他这么稳的任务,而且又有足够的精锐与靠谱的副手,这就是个镀金的好机会,王平的建议的确是有道理的,按照要求做的确万无一失,那我能不能把这场大战变成一场转守为攻的更大胜果呢?这就是马谡上山的根本原因——他想大规模杀伤魏军。
有人可能很不理解,你说马谡失败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转守为攻,那为什么你一开始又说如果换进攻型大将魏延就能大概率成功守住呢?
这其实涉及到能力问题,马谡的转守扩大战果的思路其实问题不大,毕竟十拿九稳,赢得太顺并没有什么成就感,但是正如韩信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他用就问题不大,别人一用,就全军覆没,何也?纸上谈兵也,这里列举一段话“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马谡的威望到底是不够,而且驭下能力确实低下,注重实际情况老于军伍的魏延呢,则大概率有这个转守扩大战果的机会。
除了魏延,还有谁能够守住街亭呢?王平,就是街亭之战中马谡的副手,前文已经分析了许多,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如果按照王平的说法老老实实的安营扎寨,凭借着王平这种一刀一枪从沙场中历练出来的防御能力一流的“牙门将”,不说扩大战果,挡住张郃问题不大,毕竟,王平可是实打实“打败”过张郃——在街亭惨败的情况下,马谡驾驭下属不成而众尽星散的情况下,张郃拿只有几千人的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王平带领所部且战且退,竟然全身而退。
所以说,马谡要为街亭之战付出主要责任,他能力实在不够,实践机会太少,一开始不能交给“前参谋”如此重大的军事任务,而适合驻守的有魏延和王平这一种进攻型和防守型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