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哪些事情上越能忍,培养出的孩子就会越自律?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但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作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有自律能力,但很多孩子却难以做到自律,如果在这三件事,父母能忍住,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孩子长大后更易成功。
一、父母控制情绪,忍住脾气。
尹建莉说:
教育孩子,一发脾气你就输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经常控制不住脾气。孩子不听话,或不自律时,父母对孩子吼叫、打骂,发脾气,也许父母是想通过这些方式,来让孩子改正。
但是,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
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
而父母发脾气,孩子在父母的负面情绪影响下,要么反抗,要么害怕、惊恐,情绪不好的情况下,父母的话语,对孩子不起一点作用。
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无用的教育方式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而父母忍住脾气,给孩子做出自律的榜样,更有利于孩子自律能力的养成。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
父母要想孩子不玩手机,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拿着手机,父母希望孩子在学习上自律,自己也要多学习。父母用自己的自律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律。
二、父母忍住唠叨。
李玫瑾教授认为: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
但是有的父母看到孩子,不按时做作业,不认真听课,或者整天拿着手机,就忍不住唠叨,“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你没有一点自律,就知道玩手机?”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唠叨他,他也许会听的进去,但如果孩子大了,你不管怎样唠叨,起的作用也不大。
而且,父母唠叨多了,还会有副作用,就是超限作用,即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父母不停地唠叨,还会让孩子不耐烦、反抗。
父母忍住唠叨,给孩子信任和理解,孩子会更容易养成自律。
《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中提到:
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强。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给予的信任和理解,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孩子的自尊水平提高了,他的自律性也会提高。
三、父母忍住包办。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说:
“如果养育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距离孩子太近,过度包办代替,过度控制,过度指责,就构成了对孩子自我功能的剥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有很多人格不独立的表现,好像一定要有人补救性地帮他做点什么,他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父母对孩子事事包办,他的个性、他的能力容易受到限制,只会助长孩子依赖别人的习惯,削弱孩子的自立与自律能力。
父母忍住包办,让孩子承担责任,更易培养出孩子的自律。
让孩子在实践中,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和自主意识,承担责任,更容易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承担责任,而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只有在父母不包办,放手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事情,才能培养出来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培养好了,就更容易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指出:父母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指路人。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忍住脾气、忍住唠叨、忍住包办,父母做出自律的榜样,给予孩子信任和理解和尊重,让孩子养成自律,从而孩子更易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