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阵地前遗留下的尸体都怎么处理呢?
历史上每次王朝更迭战争都更加频繁,每次战争都会死去大量士兵而阵地前遗留下的尸体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将敌军尸体堆成的金字塔。
战争结束后胜利一方将敌军尸体一层层叠加堆放,像砌墙一样,每层以夯土覆盖,最终筑成类似金字塔的大土堆。这种侮辱尸体的行为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正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期,普通士兵生命在统治者眼中不值一提,犹如草芥。其目的就是为了炫耀胜利者的战功,也为了震慑敌军,是当时常见的尸首处理方式。
第二种,打扫战场后集中掩埋。
一场大战结束后,战场上往往尸横片野,满目残肢断臂。这种情况下,战争胜利方会立即组织人员打扫战场,主要是检查死去的士兵是否还有随身财物,顺便收集尸身上还能用的盔甲、武器等辎重,用以充实自己的武装力量。
等打扫完战场,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胜利方会将己方和战败的士兵分别就地掩埋,以示入土为安,甚至立下纪念木牌,对发生的这场战事进行简单介绍,以表达对敌军最后的尊重。
第三种,为防止瘟疫传播,就地火葬。
我国古代人死后,推崇土葬模式,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对待死去的士兵有时也会采取火葬的办法。战争如果发生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战场上的死尸在高温发酵下往往会迅速腐烂,滋生细菌病毒。
加上尸体又实在太多,一般都来不及处理,很容易爆发疟疾、瘟疫等传染性疾病,在医疗条件底下的古代社会,一旦发生传播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情况下,胜利方在对尸体处理上主要采取“火葬”的方式,就是将尸体堆砌在一起,浇上大量煤油或放置木柴等易燃物。最后,在熊熊大火下尸首被烧成一堆焦炭。
最后一种,让尸体留在原地,任由风吹雨打。
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刚打完一场战争部队又要投入下一场战事,连打扫战场的时间都没有,到手的战利品只能放弃,更别说散落遍地的尸体了。
等到部队转移后,战场上无人处理的尸体只能曝尸荒野,任其腐败,甚至被野狗等野兽啃食,下场十分悲惨。也有附近胆大的村民,冒着危险来到现场趁机发笔死人财,并好心将这些尸体草草掩埋,形成了一处处乱葬岗。
战争是血腥和残酷。战争就意味着死亡,大量士兵战死沙场,他们的尸首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安置,甚至被曝尸荒野,沦为孤魂野鬼。
随着社会发展,人的生命终于得到得到了应有尊重,特别是今天对于保家卫国的战士享受更多殊荣。如果一个士兵牺牲,通过身上的“铭牌”就能知道他的姓名、籍贯、番号、职务等详细信息,继而安享烈士陵园,再不会成为无名烈士,其家人也会得到相应抚恤和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