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任务。首先,要了解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哪一领域的知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然后,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乃至12册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这些都了解清楚以后,再对照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倒是干什 么的。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2.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任务的总体概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参考教参或其他一些辅助材料。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对目标进行细化,要细化到可以落实的目标小点。之后,根据目标小点再选择教学素材,教学素材指的是课堂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择的载体。我认为这个载体要以教材上给予的为主,自编的为辅,毕竟教材是经过专家们多次研究过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我们又不能原样搬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说可以把静态变动态、增加一点、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让教材内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教学素材的选择一定要与目标点相对应,即:一个素材要对应一个或几个目标小点。
3.找准呈现方式,确定教学方法。教学素材确定后,我们就需要考虑这些素材的呈现方式。一般情况下,素材可以静态呈现、直观演示、课件演示等等。
4.设计课堂设问,细化教学语言。一个素材其实就是一个教学片段,在形成教学片断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教师的课堂设问,也就是要确定教师教学语言。常见的教师课堂设问有五种,分别是主干问题、追问问题、引导问题、交流问题、转问问题。主干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框架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语言准确、清晰,数量不宜过多;追问问题是主干问题下的深刻提问,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问题是师生交流时随机产生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引导问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作答的问题,具有启发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转问问题是同伴间需要互助的问题,具有鼓励性。课堂语言除了以上五种设问外,还包括过渡语言、交流语言等。
5.整体思考全课,完成教学设计。教学片断形成后,用过渡语言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在连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学设计时必须用过渡语言,既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又能使教学设计具有完整性。一般情况下,过渡有二种形式,一种是按一定顺序的过渡,也就是从上一环节的结果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也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另一种是跳跃式的过渡,也就是不从前一环节的结尾过渡到下一环节,因为这二个环节之间没有很大的联系,而恰巧与前一个环节或更前一个环节联系紧密,所以就从那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下一环节,这样中间就跳过了一个或几个环节,称为跳跃式过渡。这两种过渡方式的语言是不同的,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同时,还要考虑课件使用等方面问题。
6.反复斟酌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同样道理,好的教学设计也是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经过几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学设计不断完善。在修改时,我们既可以有宏观上的结构调整,如教学片断的调整;也可以有微观的细节修改,包括教师设问、过渡语言、课件,甚至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这个反复调整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我们深入理解教学设计、熟记教案的过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