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北中间是什么河?
河南河北中间是漳河。
由于漳河干流大致沿河北、河南两省边界东行,因此漳河也代之黄河为现代地理河北、河南两省的界河。漳河水利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即在漳河河北省临漳县段建设了引漳十二渠(西门引水渠)。
漳河上游由两河合一,一为清漳河、一为浊漳河,都发源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腹地(行政隶属于山西晋中及长治等地),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漳卫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
漳河水文特征
漳河流域位于太行山以东的迎风面,暴雨多集中于汛期,特别是七八月份。该区洪水出现频次较多,且集流迅猛,峰高量大,年际变化亦大。整个漳河的洪水主要特性是,峰形陡峻,峰高量大,持续时间短,因此漳河素有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
如1963年洪水,观台日平均流量超过500立方米/秒,只有12天,而洪峰量竟达5470立方米/秒。洪水传播快,如岳城水库至南馆陶120余公里长的河段,洪水传播时间仅需要33个小时。由于漳河河道内自身特点,上游来沙量多,大量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内。
河南省与河北省的分界线是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地质影响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河南河北中间是黄河。
就河南省、河北省这两省名称的由来,前者是因为位于黄河之南而得名,后者因为地处黄河之北而得名。由此,黄河之于河北、河南,正如同洞庭湖之于湖南、湖北。
在公元627年时,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在位时,将天下划分为十个道,其中,李世民将如今的黄河下游一带的地区以黄河为界划分为河南道和河北道,河南河北由此得名。
黄河的发源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河
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支流水系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
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