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 我来答
我的骄傲1718
2022-06-01 · TA获得超过730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4万
展开全部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在中学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考大学而准备的,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仰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观注的问题。

  (四)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中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一)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卫生与健康理论部分和实际训练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一部分是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其实际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二)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由于学生们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中学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的情感与心理方面得以充分交流,如此才能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有些情况下要进行心理治疗,因此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并依据问题的需要使用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不适应的心理现象及行为,培养适应习惯,促进心理的健全发展。

  (四)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辅导策略。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方面问题。某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上述调查情况说明,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重大课题。

  一、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在学习方面,能够把求知增长才干看成一种人生的乐趣,兴趣爱好广泛,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善于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胜不骄,败不馁,有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冷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待考试既重视又无焦虑感。

  2、在个性心理方面,其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相符,能自尊自爱,有较清醒的自我意识,既能悦纳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及师长的关系,在集体中受欢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发展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愉快而稳定,善于自我调节,有适应各种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辅导策略》。

  3、在生活心理方面,关心家庭,热爱生活,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真诚友爱,礼貌待人,惜时守信,不过分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中存在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而心理障碍居首位的是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产生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等。形成这些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涉及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状况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简单地分析几种因素:

  家庭因素。俗语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如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过于溺爱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会使其子女形成狭窄的心理,不承认或贬低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对比自己强的人怀恨在心,常常造谣中伤。如果父母用专横武断,动不动就训斥或打骂的家庭教养方式,其子女容易产生神经质倾向。父母嗜好多、情绪急躁或不良行为等是引发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例如: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一个女人回来过夜。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3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上不适应

  很多学生从小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然而,上中学后生活上的事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负责宿舍和课室的清洁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新鲜、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饭还要自己去打,居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不少同学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因此有部分同学开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转学,要求回家附近的学校读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应

  在中学里每个人都很优秀,很多学生不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不再是老师们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头上光环不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应。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重新定位,悦纳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老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老师的关注的,老师并没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找回对自己的信心。

  3、学习上的不适应

  从小学到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练习,不需要做什么练习,那个话是需要记住,那个单词需要画出来等等,完全由老师指定。上了高中后,一切都要靠自觉,而且有好多时间是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的。很多学生不知道高中该怎么去学习,学习成绩一下子滑了下来。因此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更应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等。另外,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安排和利用自习的时间进行预习、复习,以及如何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学。

  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刚升上高中,来到新的环境,面对着新的同学和老师,一张张新的陌生的面孔,这就需要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只会考虑自己,不懂得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此刚开始很经常都是彼此相互排斥,不接纳其他与自己不一样性格的人,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与人相处,教他们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别人,学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在教育中必不可少。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心理健康是不好去通过仪器来检测的。因此有一个评测心理健康的标准就能更好地把握住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男性来说,承受着更多压力和责任的群体,这个标准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了。专家分析,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心理学界认为,完全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人是不存在的,但心理健康却永远是人们努力的方向。作为支撑家庭与社会主体的男性,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那您的心理一定是健康的。

  1、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2、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3、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4、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5、塑造人格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6、控制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7、取之有道“君子好财,取之有道。”一方面是说光明正大的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私欲。在嫉妒和眼红之外,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花花世界里的诱惑。老天总是会把机会给那些勤奋的人的。

  8、有家有业

  家和事业是成年男性责任与压力的源头。家庭的和睦与事业的成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家和万事兴",无力"齐家",恐怕也无力"平天下"。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应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态。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4

  一、正确认识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真正含义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是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其次是有较好生活行为心理,人格个性心理,最后才是学习心理。具体而言:

  (1)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阶段,学生应设定正确的长远人生规划,清晰的短期目标,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对生活有信心;对既定目标能有积极行动的表现。

  (2)生活行为心理。中学生应当是乐于交友,即使与异性也得得体自然交往;应当爱幻想却不沉迷其中;敬老,敬母,敬师,爱幼,有同情心;行为、作风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

  (3)人格个性心理。中学生应有自己的个性,能够自我肯定,但也有自知之明;有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有社会责任心,在陌生环境有自我调节适应能力。

  (4)努力学习心理。在学习心理上,对考试成绩重视而不依赖,重结果更过程,能针对考试结果制定以后的学习计划;课堂学习能正面、轻松接受,基本掌握所学知识;课外兴趣广泛,且认真对待。

  二、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一般的教学活动一样,给学生上心理课。生硬的心理课程往往难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反而可能给学生一种逆反心理。因此,应当把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样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不自觉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时,目标要明确,更加注重学生心理的感受,而非教育本身。

  (1)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课。班级集体活动或小团体活动作为健康教育的形式,实践证明有较明显的作用。班级活动主题可以围绕生理卫生、健康心理两大展开。生理卫生类的可以组织学生认识青春期生理卫生保健、禽流感的预防、爱眼、爱牙、禁毒、预防艾滋病等方面的活动。健康心理类的活动可以开展我和青春有个约会,我与青春对话、成长中的我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青春期心理,还可以开展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抵抗诱惑、培养良好的心理、正确面对人生挫折、如何交往、如何面对考试等活动,以活动的形式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

  (2)把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利用有意义的课文实现心理教育。语文课程中有不少的课文本身很有教育意义,这些语文课程如果能够深化利用,将很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今年寻找最美的山村教师的评选中,一位手臂残疾的山村老师没有手指,他长年用没有手指的手臂给学生在黑板上写字,在给学生讲到《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这篇文章时,老师会说:植物没有手,没有脚,是怎么传播种子的呢?答案有很多种,虽然种子没有手没有脚,但是植物有植物的办法。老师每次还会拿自己做例子,说:我没有手,但是,我是怎么给学生传播知识的呢?我通过不断的努力,用我的手臂给大家在黑板上写字。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退缩,我们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他的每一届学生在听到这一课的时候,都会流下眼泪。这一课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要想办法克服困难,提高了学生的意志力。这是一个典型的把课文中内容和老师自我体会融入到教学中去的例子,当然,只要老师细心发现,不断挖掘,还有很多课文是可以用于心理教育的。

  (3)把健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性比赛。比如:拔河比赛。这一活动需要学生具有极强的集体意识。我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为准备一次拔河比赛,优先挑选的肯定是有力气、个子高、结实的女生,其中一个体型较胖的女生在其他学生动员她参加的时候,一直拒绝参加。其实这个女生一直因为自己的体型问题,比较自卑。最后经过老师的劝说,这个女生最后参加了比赛。经过学生们的努力,也很幸运的是,这个女生所在的队伍赢得了这次比赛。比赛结束这个女生高兴地笑着,特别开心。后来这个女生的性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得比过去开朗,而且学习也更加积极了,开始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后来老师找她谈话,问及她的改变,她自己坦然回答说,在那次拔河比赛中,她觉得自己是班里的一员,可以发挥自己作用,也找回了自信。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教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一些集体性的游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主义,增加责任感;能够不断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起到优化教学气氛的目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乐观、积极、开朗、向上的性格,为健康的心理打下基础。而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当中,更是可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控能力。

  (4)把健康教育融入生活。健康教育还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进行,比如老师想改善两个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情况允许时,可以让两个人结伴回家,给学生安排一个在回家的路上讨论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一起提交一个讨论的结果。虽然起初是老师硬性安排的,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但是学生经过接触,深入讨论之后,很可能会发现对方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关系不良的同学之间的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明白自己不喜欢的同学也许有很多优点。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客观的看待别人,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改善同学关系。

  因此,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教师自己要有正确的心理健康标准,并且采取多种形式,融健康教育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健康教育。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