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过的书很快就会遗忘?
我们读过的书会很快就遗忘是一个正常现象,比如说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过的知识等到我们上班的时候,我们想要去应用的时候,发现某一个知识点我们记不得了,这就是遗忘,说明我们在记忆的时候没有记忆住。一本书我们回忆的时候能记住20%的内容,说明我们这本书读得很认真了。遗忘是因为这本书对于你来说是枯燥无味的,里面的内容不吸引你,同样的,也是因为获取的比较容易,遗忘也就比较容易。怎么解决读过就忘的现象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
一是做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有利于我们梳理书的逻辑框架,各部分讲的什么内容,帮助我们记忆,每本书的开始都有目录,表明这本书的基本框架,我们很快就能了解到这本书主要讲的什么,当我们看到我们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时就能记忆起基本内容。
二是番茄工作法,心理学上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这两个心理学方法帮助我们记忆,我们可以记住最开始和最后的内容,根据这些心理学出现了番茄工作法,即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反复如此,这个25分钟叫作番茄时间。
三是做笔记,笔记主要就是你对它的理解,把这本书分解阅读。
四是定期复习,相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去复习自己以前学习过的内容,复习时可以根据你做的思维导图和笔记,一段时间过后,每次复习没记住的内容即可。遗忘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叫作遗忘曲线,是人体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循序渐进的直观描述,我们可以根据遗忘曲线去提升自己的记忆能力。所以如果读过的书会遗忘我们不必太过忧心,掌握方法,掌握规律去记忆。
本文主要内容:
读过的书忘记的原因
如何做到输出
输出的文章和读书笔记的区别
很多人会有一种感觉,自己读书的时候也很认真,也仔细的做了读书笔记,但是过一阵之后,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还是很难回忆起来。有人可能觉得,知识输入进大脑了,那不就应该记住了吗?怎么还会忘记呢?
现代脑神经科学早就发现了,人的记忆过程实际上是个双向的过程,需要有外界的信息输入,但同时还要有信息的提取,这也就是所谓的输出,信息输入进大脑是一次性的,但是提取却可以是很多次,提取的越频繁,对外输出的次数越多,我们对这个信息的记忆就越牢固。
有些小时候发生的事情,我们记得特别牢,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事发生的时候有什么特别的,更多可能是因为某种契机,我们在后面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联想起或者谈论起这件事。这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记忆提取过程,也就是在频繁的做输出,每一次输出都会让你的记忆变得更加深刻。
所以,刚才的问题就有答案了,如果你没有做输出,那这本书不管你在输入上下了多少功夫,读了多少遍、写了多少读书笔记,你都会很容易忘记这本书在说什么。
我拿到一本书之后的阅读流程,解这本书在说什么,判断一下值不值得深读,如果觉得书的质量OK,就会去做顺序阅读和靶向阅读,期间简单的读书笔记都会做,书中的亮点、作者的推理过程以及我自己联想到的东西,都会记录在读书笔记里。到这里,我们输入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但是某一天。你向别人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别人问你,这本书说了啥?你却发现你说不清楚,最后只好很尴尬的说:“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
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读书的一个常态,你只是在感觉上理解了一本书的意思,但是如果真的需要你输出一遍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并不能把这种感觉清晰地转化为语言、逻辑,这种情况下,你感觉你理解了,其实只是一种假性的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你,读完书之后,一定要想办法做一些输出。输出的过程也是在检验自己是不是真弄懂了,发现自己输出不了,那就是有些地方理解上有问题,可以再去翻翻书,看看作者是怎么表述的,是用什么样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然后再尝试去输出。
输出有点类似于食草动物反刍的过程,反刍的次数越多,对书中的知识消化的就越透彻。所以说,不管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样的,也不管你的阅读效率是高还是低,你都需要把你消化过的内容对外输出一次。
当然,这里必须说一下,输出的文章和读书笔记,有什么区别?读书笔记主要是给自己看的,是帮你回忆这本书在说什么、怎么说的,也不要求你写多好,它可以很细碎,你自己能看明白就行了;而这里输出的文章,是个给别人看的视角,要按照一篇文章的要求,有头、有尾、有结构,叙事完整,能吸引别人读下去,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要求。
简单来说,读书笔记不过是一本零散的菜谱,而输出的文章是《舌尖上的中国》。
输出的形式可以很多元,如果你擅长文字,你读完一本书之后,可以直接输出一篇文章。当然,有些人可能写好文章之后,会让它呆在自己的电脑硬盘里,一辈子都不见天日。我个人建议,你最好把文章传到互联网上,可以去简书、知乎、微信公众号之类的平台开个账户,把自己写的文章专门发在这。
上传到互联网的好处是什么呢?最大的好处是,你不再是一个人孤芳自赏了,不要嫌粉丝少,哪怕只有几十个粉丝都不要紧,你的目标又不是成为一个自媒体大V,你就是为了找一个可以自由输出的地方,恰好有一小撮人喜欢你的输出,愿意倾听你,那种感觉太好了,知道有人阅读、有人欣赏,人就能获得持续输出的动力。
当然,如果你不擅长写文字,那你可以用口语讲给别人听,尤其是一些聚会、社交的场合,讨论到某本热门的书,还是一件挺高频的事情。你平常就可以针对这样一些时刻,做好准备和练习,打一打腹稿,自己脑海中多做一些这样的场景想象,真到了社交场合就能谈得很好。
如果你的圈子不太讨论读书,那你可以找一些读书圈子加入进去,主动去和别人交流,给自己创造一些输出的机会,这对你的阅读效果是一种很好的督促。同时也是自律的一部分,逼着自己不要天天和酒肉朋友待在一起,这也是一种逃离舒适圈的努力。
如果你不擅长文章、不喜欢和人聊天,那你也可以去找寻自己能接受的输出方式,不管是去知乎回答问题、去豆瓣写书评,还是去社交软件上和陌生人交流,只要是你能找到自己舒服的方式输出,对阅读来说,都算是完成了最后一公里,这才形成一个有输入、有输出的认知闭环。
您所说到的问题是正常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当然这是根据科学家所让我们可以解释到的,但是这也有一些主观理由:
1.读书的时候没有用心没有认真。朱熹说过”读书有三道,口到,眼到,谓心到“,这说明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我们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巴去读,用心去感受,如果这些要求你都没有达到,那么你对这本书的理解是不会很透彻的,所以容易忘记。
2.你并没有及时去回忆,慢慢去消化。如果你在之后的几天不断复习自己阅读过的内容,就能记住一部分。回忆得越多,记忆力就会越强。这种意识渐渐被人们淡忘:如果不把某种文化牢牢印在脑海里,它就会永远消失。“最常见的阅读状态可能就像消费一样:我们阅读只是为了获取信息,尤其是在网上浏览一些信息时。这些信息不可能变成我们的知识,除非它们能被牢牢记住。”“你可能会看到、听到,但可能不会注意也不会真正地听进去,这也许是我们的通病。”
3.我们的大脑的敏感度不够,对所学到的所看的过的书很快就会忘记,当然也很可能就是说我们压根没有读到理解里面的深刻本质。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在大脑建立一个知识框架,这对整理大脑知识是很有帮助的。他也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大脑的敏感度增强预知性,提高信息的获取效率。
读书不是为了更快忘记它,而是在时间河流中要记得怎么使用它,然后深思,在对它进行运用。让我们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重温书籍里还未被人发现的美好。
读过的书出现遗忘的现象很正常,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也要通过一些方法克服这种状况,关于读书遗忘很快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读书没有走心,只是走马观花。没有理解书本的深刻含义,没有进行精读细读,没有深刻钻研书本的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背景。
2、读书的速度过快,例如一目十行。读书讲求的是认真读,不是追求数量,据研究显示,读书最好的节奏把控是一小时15~20页。一天内读书时长不要超过8个小时,最好控制在3~5个小时之内。
3、连续性读书,一气呵成,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大脑思考和反思的时间,这有利于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以及深刻的记忆。不要一天之内一直读书,要间歇性读书,高效的读书频率应该是上午两个小时,下午两个小时。
4、读书要专一,不可以混书读。读书的时候要切记,不要很多本书一起读,要专心专一专情,在一段时期内只读一本书,多本书在一段时期内一起读书会导致我们记忆混乱从而使我们分不清书中的内容,容易导致多本书的内容混淆。
5、读书不划重点。读书时可以有选择性地把重点在书上画出来,有利于方便下次阅读。
6、所读数目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书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进行阅读,这样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接受这本书,想要了解这本书,这更容易让我们聚精会神,理解书本,对此本书感兴趣,更加喜欢钻研内容。
7、读书时间不符合记忆定律。一本书尽量认真阅读两次,时间间隔最好处于1~2个月之间,书的再读有利于我们自身对书内容理解更加透彻,也符合记忆定律,加深我们的印象,读书要读得有意义。
8、多读书,读好书,精读书,是现代人们所大力倡导的,读书有利于增加个人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气质,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要做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人,不断提升自己。
9、读书使人自省,读书使人平静,可以让我们更加享受生活,更加积极地看到世界,大家要多读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读有内容,有深度的好书。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过目不忘的天赋,那为什么有些人读过的书很快就会遗忘,我觉得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书中的内容对你来说没有什么用或者你并不感兴趣,所以你不会想去记住它。
二、书中的知识你从来没有实践过,只了解理论而不实践很快就会遗忘。
三、书中的内容读完之后没有个人的思考与感悟,没有真正读懂所要表达的东西。
四、书的内容多,人物关系与故事线也较复杂,很难记住,再加上没有回顾,所以很快会遗忘。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读书才不会很快的遗忘呢?
1.加强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指出:随时间的流逝,遗忘速度呈曲线分布,特别是在刚刚记忆的短时间里,遗忘速度最快,之后逐渐趋于缓慢。艾宾浩斯还发现,如果能够将复习的时间和遗忘曲线icon结合起来,便能极大地攻克遗忘规律,提高记忆效果。因此,读过的书及时回忆,可加强记忆。
2.营造读书氛围
创造读书的环境, 就是要让自己阅读舒适起来,比如,你是躺在床上看书更有积极性,还是在专门的书桌上看书更有体验感,所以为了制造出舒适的环境,首先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营造读书氛围,让自己更舒服,更专注于读书这一件事。
3.适当做笔记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然,读书笔记可不是全都记下来,而是把自己认为好的部分、较具代表性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感悟记下来,或者是遇到遇到人物关系较复杂时,可以做四维导图。
读书从来都不是为了记住,也不会因为会忘记而损失其意义,恰恰是因为忘记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作出改变。读书的意义在于遗忘和记住之外又有自己的思考,于是你的思考既有自己的部分也有别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