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农耕文明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31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4万
展开全部
富兰克林·H·金的《四千年农夫》是一位西方农业学者在20世纪初(清末)走遍东亚探究东方几千年农耕文明,以类似于游记的形式通过所见所闻为我们讲述百年前的东方农业状况。作者时任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物理学教授,曾任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同时著有几本关于农业土地的作品,被称为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本书中作者在观察中国、日本、朝鲜(现在的朝鲜半岛)的农业时,不断地通过对比美国的农业现状来深思未来的农业发展之路。现今全球的文明已经成为一体,人们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工程来提供农作物的高产,恶性的资本力量正在破坏人类的生存根本。本书的多次再版,也正是想要让更多地人们意识到任何违背客观规律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让人们挣脱资本陷阱,回归社会本质。

众所周知,中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仅占世界的6.4%,大部分国土都是处于干旱地带,但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却养活了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正是由于资源的短缺和庞大的人口,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在中国的江浙一带,农民一般会在小麦完全成熟前套种棉花;不管在中国的南北方,一年的作物都是多熟制,南方一年三熟,北方一年两熟。在土地的利用上,其实不仅仅是作者所观察到的南方及沿海地区,在东亚的所有地区,东方民族都使用几千年来沿袭的套种、复种方法,生活的压力使他们舍不得浪费一丝一毫的土地。东方农民最不吝啬的就是劳动力,会尽可能地利用所有时间来照顾农作物。

如今对于我们在农村生活的人来说,有机肥料(人畜的排泄物、农作物堆肥等)或许已经司空见惯。但在美洲自农业发展的几百年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有机肥料,只是一直苦闷为什么他们的土地越种越贫瘠。在东方,有机肥料使用方法的来源已经无从考究,人们自古以来一直将粪便农作物等作为土地肥料来使用,既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也可以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而在西方更多的是焚烧垃圾、污水排入大海。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很多地方人们都有专门的堆肥房,可以将农作物秸秆等进行腐烂处理,使其释放可溶解性植物肥料。在沿海的绝大部分地方,人们还会将运河中的淤泥挖出来,直接或者与牲畜粪便和植物等混合成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田地中,既疏通了河道,又为土地增添了肥力。

所有的农耕文明中,有农忙时节也有农闲时节。在东方因为南北纬度差距较大,所以农忙时节在不同的地区时间也不尽相同。农忙时节,农民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设计了很多方便可操作的工具,例如在山东见到的能够适应槽糕路况的独轮车,能够依靠流水就可以不间断为农田浇水的小型风车等。农闲时节,人们会去做更多的工作来补贴家用,例如几大影响世界的丝绸文化、茶文化等。在东方有大量的人口从事着丝绸产业和茶产业,人们依靠种植桑树,养蚕,织成丝绸,除了为家庭补贴更多家用,同时也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肥料和食物原料。

在几千年的农耕发展过程中,东方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的农业生产管理办法,既可以大量提升农作物产量,又可以保护环境做到物尽其用。再看如今,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将原有几千几万年未曾有过大变革的环境生态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转基因、各种农药、化学肥料等,都是我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书中的关于百年前农业文明的调研,通过对农业生产的研究,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为未来的互联网下的社会化和生态化农业战略提供更为坚实的依据。

总体来说,本书中通过大量的对于东方文明的细节性的描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百年前的东亚农耕文明。对于当前资本化、利益化的全球(重点是中国)的农业如何去挣脱资本困境,创造可持续发展农业,需要我们从往昔中体会真正的道法自然的大智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2024-05-28 广告
智慧旅游是旅游行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涵盖了多个方面。它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具体来说,智慧旅游包括智能导游、电子门票、在线预订、虚拟现实旅游体验等,为游客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同时,智...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