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 我来答
承吉凌8580
2022-06-30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8万
展开全部

  《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 方法 ,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总结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二)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脏、火脏。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 清明 为要。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