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行为呢?

 我来答
拾遗学姐
高能答主

2022-09-05 · 爱生活,爱心理学,喜欢美好
拾遗学姐
采纳数:1758 获赞数:11961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培养亲社会行为主要从如下方式展开:

1、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多采用较为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说理方式来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也能从父母的教育、教养行为中习得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同时,父母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一个学习、模仿的良好榜样。

2、运用移情训练

利用移情来教育孩子,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能力,比一味地限制、要求等外部约束要有效得多。孩子遇到类似情境时,在作出消极行为前,便会回忆起以往的体验,浮现出受害同伴痛苦的表情,于是便会抑制自己的消极行为,而做出互助、分享等积极行为。

3、及时表扬和鼓励

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因此,精神奖励对巩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孩子一旦出现了亲社会行为,家长要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孩子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

培养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儿童心理学家曾说:一个亲社会能力低的孩子,比没上过大学的孩子未来更不易。

因为孩子虽然小时候有家在庇护,但长大后还是需要独自面对社会。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能力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清风微凉解一夏
2023-09-17 · 超过7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1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5万
展开全部
培养孩子的社会行为是培养他们成为健康、富有同理心、负责任的社会成员的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你培养孩子的社会行为:
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温暖、关爱和支持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形成健康社会行为的基础。确保你的孩子感受到你的关爱和关注,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2. 培养孩子的情感认知:帮助孩子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的情绪,这是社交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认知训练,你的孩子将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建立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帮助他们理解是非对错。教导他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等原则,这将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4. 鼓励社交互动: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和游戏。这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倾听、分享、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等。
5. 教导沟通技巧:培养孩子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表达、肢体语言等。有效的沟通有助于孩子在各种社交场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导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这将有助于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7. 鼓励参与社区活动:鼓励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如志愿者活动、慈善活动等。这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
8. 设定规则和边界: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边界,教导他们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这将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负责任的成员。
9. 家长以身作则:作为家长,你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你的孩子将更容易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10. 应对不良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社会行为时,及时给予关注和纠正。通过耐心引导、讲道理和示范正确的行为,帮助孩子了解他们的错误,并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
通过以上建议,你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行为,帮助他们在未来成为富有同理心、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请记住,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b07539
2022-09-27 · TA获得超过46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25
采纳率:48%
帮助的人:74.2万
展开全部
1、 自我评价
2岁左右的孩子会进入一个自我意识爆棚期,5岁时大多数孩子都能进行自我评价了,7岁以前,孩子能对自己进行更多的评价了,但大部分都局限于对外部特征的描述,比如说“我很漂亮”“我爱唱歌”等等。对自己的性格等方面则没有更深的认识,不太可能说出“我很外向”这样的话,所以这个阶段父母对他的评价尤为重要。

应对:家长应对孩子采取客观的积极的评价,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对他的成长十分重要,尤其不要盲目比较。

2、 情感发展
幼儿的情绪体验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不断深化。

表现比较明显的有三点:一是差不多在3岁左右就具备了自尊感,能从他人的评价和肢体语言、眼神中感到自己是否被喜爱;对他人情绪理解更敏感,比如看到别的孩子哭了会主动分享玩具等;3岁以上的幼儿还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情绪,或是躲避惩罚,或是暗中抵抗父母。

应对:父母应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尊感,不当众训斥和嘲笑,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施以援手;在情感方面,教会孩子去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采取适当的行为去应对;教会孩子做情绪的主人,不过度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3、 自我控制
孩子是否拥有自控能力,也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是对他们忍耐力、韧性的一种考验。自我控制能力强的孩子,能抵御住眼下不必要的诱惑,更好地为目标而奋斗。

但这种自控是有年龄限制的,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谈这些还为时过早,而5岁以上的孩子能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了,虽然很弱。

应对: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也是分年龄的,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这点并不适用,家长还是要尽量满足宝宝的基本生理需求,5岁以上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了,但也要求循序渐进。

4、 性别认同
产生性别角色认同,并按照自己的性别角色去适应社会,这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儿童想要被社会所接纳和融合,就需要按照自己的性别特征去认知和生活。

2岁左右他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男女有别,等到5到7岁孩子才能更加理解性别的涵义。父母在此期间要做好辅助工作,很多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都是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

应对:满足幼儿的性别偏爱,比如让男孩子玩小汽车,女孩子玩布娃娃等;不随意破坏孩子的性别意识,就像有的宝妈给小男孩穿裙子,而一直喊女儿为“儿子”,孩子小还不具备分辨能力,时间长了很容易造成他们的性别认识偏差。父母细致耐心的教导,才不至于出现男孩子“娘娘腔”,而女孩“假小子”的现象。

5、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围绕着玩具展开抢夺大战,这时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推、搡、拍等攻击行为。等到孩子再大一些,攻击行为不再那么“幼稚”,而是升级迭代了,比如他们会拉帮结伙孤立小伙伴,或者在言语上攻击别人,给他人起绰号等等。

这一方面和孩子的认知能力有关,另一方面对于攻击行为特别强的孩子来说,他可能正在遭受家庭变故,或者父母对其漠不关心,都会加剧攻击行为。

应对:父母要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有所警觉,教会其分享和互助,对孩子的严重暴力倾向要及时喊停,必要时可求助于心理医生。给孩子提供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不打骂孩子,夫妻之间和睦相处,让孩子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长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