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课笔记(四):剧本创作的剧作元素 (2)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6-04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0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9.9万
展开全部
剧本最为核心的是故事,一个故事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比如人物、情节、主题等等,我们把这些元素称之为基本元素,也叫剧作元素。

上节课讲了人物,这节课讲主题和情节。

如果你不知要去何方,又该如何辨别脚下的路?——小仲马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集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高尔基

主题是和有血有肉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是和生活中具体的人和事相联系的,主题决非来自抽象的思想或意图。

确立主题是创作一个剧本的前提,为取舍素材、塑造人物、构思情节提供了目标和方向。

影视剧的主题必须通过具有视觉形式的剧情去体现,而剧情的每一个基本要素,又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素材特征,比如道具、环境等。

当我们谈论电影剧本的主题时,我们实际谈的是剧本中的动作和人物,动作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人物,就是遇到这件事情的人。

心理活动等都是通过视觉来表现的。

大多数影视作品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编剧和导演拼命地把过多的主题塞在一部长度有限的电影里。

影视剧的主题可以是意蕴流向的,但作为编剧,创作时一定要明确地拟定主题,否则作品就会失去思想性和统一性。也就是说,主题的表达方式可以比较晦涩难懂,但是主题本身应该十分清晰地存在于导演和编剧的脑子里,不然表达出来的东西就会不知所云。

但凡是故事,都需要有情节,而好的故事,情节之间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也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

故事=事件+事件+事件...... 

好的故事=事件×事件×事件......

事件与事件之间要有联系,这样故事才生动丰满。

哪个故事的情节更引人入胜?

故事一: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了。

故事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事件一:国王死了;事件二:王后也死了

故事一:“不久”表明两个事件之间仅有一种时间关系,因此这个故事更像是一种流水账,不能引人入胜。

故事二:“因伤心”表明两个事件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会给人更过的遐想空间,因此这个故事明显会更有意思。

文学的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高尔基

任何一个人物,在行动之前都是有动机的,而这个动机可能是他的内心需要,也可能是他人的引导。

人物因为某种动机而产生了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从一而终的人物行动线,连接着主题、情节等等。

关键是人物的这个目标/使命是从一而终的,贯穿于整个故事。

戏剧的本质便是矛盾,亦称冲突,在故事发展过程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与自己之间,因为各种因素造成了此消彼长的关系发展。

1.人性冲突:善与恶、真与假、强与弱等; 2.理念差异:不同出身、不同阶级、不同文化等; 3.身份对抗:警察与小偷、父亲与儿子、婆媳等。

1.良心拷问:心灵本身的分裂、善念与恶念等; 2.自我改变:个人的内心需求、自我的觉醒等;

1.社会环境:生存的压力、收入的情况; 2.自然命运:地震、海啸等一些自然灾难。

根据以往数据统计,商业电影以外部冲突为主,因为外部冲突的叙事更为简单,冲突也更加明显,能够更好的吸引观众。

叙述的视角有三种情况,即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视角是观众与剧中人之间的关系。

全知视角即叙述者比其他人知道得都多,观众宛如上帝一般全知全觉,俯瞰所有人物和整个事件。

全知视角可以展现开阔的视野,那些时空延展比较大,矛盾复杂,人物众多的题材通常使用全知视角。

如果由电影中的一个人物充当叙述者,便是内视角叙事,观众和剧中人物一样,对将来发生的事情都处于未知状态。

内视角之下,叙述者既可以参与到故事之中,也可以讲述亲身经历、见闻等,让故事更亲切、可信。刑侦剧通常会使用内视角,随着剧中人一起慢慢探索真相。

外视角即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知道的少,叙述者如同旁观的路人,对镜头下的当事人毫无所知,他能说的只是他所见到的、听到的行动和语言,至于其中缘由,叙述者无法解释和说明。

这一视角的好处是富有戏剧性,不可知带来的神秘莫测增加了剧情悬念,但因为其无法完整塑造人物,所以一般只在有特殊需求时才会使用。电影里用得比较少,因为太多的话故事就讲不下去了。某些桥段或者次要人物出现的时候才会用这种方式,不会在主视角用这个,主要叙事不会用这个视角。

全知视角是最为常见的叙事视角,观众以上帝之眼观看着电影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生死挣扎,是一种俯瞰、偷窥的视角,能给观众带来观影的快感。

观众比片中人先知道危险的来临,并且眼看着主角陷入危险境地,观众的情绪被带入其中,为人物担心、着急,这便是编剧想要制造的效果。

以全知视角拍摄的多线索叙事电影,观众将一切看在眼里,而镜中人却被蒙在鼓里,电影中的人物最终能或者不能了解全部的事实,但是观众从头到尾都知道,角色因单一视角制造出众多笑料便是观众最大的享受。

视角一致 是对一部电影的基本要求,如果突然从内视角变为全知视角,观众就“跟丢”了,刚刚建立起来的代入感瞬间消失,眼前的画面变得不知所云。

根据剧中人物和观众的关系,可以把悬念的设置分为以下三种情况:期待式悬念、揭秘式悬念、突发式悬念。

期待式悬念是编剧处理情节结构的重要技巧,利用观众关心故事发展、人物命运的期待心理,制造一个从始至终的悬而未决的矛盾,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揭秘式悬念,就在影片开头先给观众一个悬念,然后由剧中人物带领观众去揭秘,一步一步地给予观众谜底,达到一种出人意料的效果。

观众由于比人物知道的少,因而产生了想要探究秘密的好奇心理机制,吸引观众去揭开人物和事件的秘密,同样可以增强观影的愉悦感。

突发式悬念,就是不提示观众结果,让结果在猝不及防中发生,使观众大吃一惊来加强戏剧效果,是剧情发展过程中出乎观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复杂情况和险要转折。

突发式悬念给观众带来的观影心理是短暂的惊奇,而期待式悬念和揭秘式悬念给予观众的观影心理是长久的期待和好奇。

根据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来设计信息量的释放程度,通过观影空间关系来设计悬念,才能使叙事内容更具有观影快感。

突转指剧情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即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它是通过人物命运与内心感情的根本转变来加强戏剧性的一种技法。

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它可以是主人公对自己身份或者与其他人物关系的新的发现,也可以是对一些重要事实或无生命实物的发现。

在创作中,发现通常总是与突转相互联用或者同时出现,剧本往往通过发现来造成剧情的激变。

人物:鲜活有特点,能够被人记住;

主题:鲜明且独特,能够给予观众一些道理;

情节:节奏紧凑,生动有趣,过目不忘。

写一个张三的人物小传。

第一,包含生理、社会、心理三个维度;

第二,性别年龄均不限,请大家大开脑洞;

第三,字数不限,越丰富越好。

按照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和相关要求完成一个故事。

第一阶段(故事开始阶段):一件突发的事件打乱了张三的常态生活,使其限于困境和危险之中。

第二阶段(故事发展阶段):上面的状况延续,在张三的努力下,事情看起来出现了转机。

第三阶段:但在张三的努力下,非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危险和困境更加严重了。

第四阶段(故事高潮阶段):困境或危险达到了极端状态,但突然出现的一件事使问题得到了意外的解决。

要求:

第一,结合之前的张三人物小传;

第二,故事需要和张三的人物性格相符合;

第三,字数不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