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成祖到明宣宗,两位皇帝对郑和下西洋的态度是怎样的?
两位皇帝对郑和下西洋的态度都是相当支持的,因为郑和下西洋,虽然背后的国力损耗巨大,但是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一、郑和6次下西洋
郑厅大旅和6次下西洋是发生在有乐三年到有乐20年间,这一时期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是明成祖朱棣。据说朱棣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文才允许郑和6次下西洋的,但我觉得这个理由并不完全成立,毕竟郑和6次下西洋带来的成就相当辉煌。郑和到了其他的仿乱国家,让其他国家的人见到了大明的强盛与辉煌,于是周边小国都愿意花时间来依附大明,当时甚至出现了万朝来贺的现象。可以说正合的6次下西洋,给明成祖朱棣带来的不仅是面子上的光辉,还起到了震慑周边十国,让他们进贡的作用。
二、第7次下西洋
郑和的第7次下西洋是发生在明宣宗时期,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海,因为这个时期最后已经过了60岁了,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年龄算是相当大了。但是郑和仍然服从皇帝的命令,整装旗鼓再次出海。完成了7次下西洋的使命,而且最终他是死在海上,被官兵护送回国。最后一次下西洋的时候郑和去到了20多个国家,慰问了很多周边的小扮凳国,并且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三、巨大的成就
总体来说,郑和这7次下西洋,在文化上是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甚至给明朝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的地理著作,还留下了特殊的航海图。而且郑和下西洋,在经济上最大的好处就是开阔了海外的贸易,反向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生产,促进了工艺品科学技术之间的交流,并且影响到了中国的手工业。在耗费国力引发财政危机的背后,也让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得以发展。
明成祖朱棣对郑和下西洋一事是非常支持的,而明宣宗朱瞻基对此则相对没那么热衷。众所周知,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多达七次,其中前六次均发生于明成祖时期。在“靖难之役”过程中因为宦官曾给朱棣提供过不少帮助,所以朱棣在称帝之后不再遵循太祖所立下的“宦官不得干预政事”这一禁令,身为宦官一员的郑和也因此开始受到重用。
在永乐三年的时候,郑和在明成祖的命令之下首次带队出海航行。此次航行共历时两年之久,郑和后来于永乐五年返回明朝。而就在此次返航之后没多久,明成祖便又再一次下令让郑和下西洋。之后在永乐七年、永乐十年、永乐十四年以及永乐十九年的时候,郑和先后多次出航。从这些时间中可以看出,郑和在明成祖时期曾频繁碧卜下西洋。由此可见,明成祖对郑和下西洋这一事情是非常支持的。
而待明成祖驾崩之后,随后即位的明仁宗当即便下令停止了下西洋事业。明仁宗对海外交流这一事情持“不勤远略”政策。因为当政者执政政策的改变,郑和的工作重心开始从下西洋转移至守备南京。洪熙元年的时候。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原本为下西洋而组建的军队也随他一同前往南京镇守。同一年明仁宗因病驾崩,明喊茄朝皇帝转而变成明宣宗。
这位明宣宗在即位之后因延续了“不勤远略”的外交政策,是以下西洋事业依旧处于停止状态,而郑和则继续守备南京。之后一直到宣德五年,郑和才再一次重启下西洋事业。这一年,明宣宗因为有外藩未曾向明朝朝贡而下令让郑和再一次出航。然而就在这第七次下西洋返航的过程中,郑和因过度劳累而逝世。也就是说,郑和在明宣宗时期就只郑慧察下过一次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