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是越想越难 越做越简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以前很喜欢看人物访谈类节目,每次看到一些行业的杰出人物分享一些事业和人生的感觉,就觉得非常受用,并且会对照,反观自己的经历,看哪些建议对自己有用。后来发现,其实看再多的分享,都是别人的,如果没有真正地进行实践,所有看似有用的内容对自己并不起作用。
1、
最近在看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面讲到一个故事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浩介本来是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所以他从小衣食无忧,几乎所有的要求都得到父母的满足,因为喜欢音乐可以买高档音响,每次上学穿的都是名牌衣服,甚至还带昂贵的手表。这些都曾经让他成为班上同学羡慕的对象。而他自己也对父亲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在他心里,父亲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他认为只要按照父亲的话去生活,就一定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父亲的公司突然一夜之间面临破产,不仅如此,还欠了一身债,正在谋划着逃亡的计划。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遭遇如此窘境,想不到印象中高大伟岸的父亲竟然变得如此落魄,而且变成了一个逃避责任的人。
浩介只是一名高中生,他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父亲的破产,之前的他一直沉浸在披头士的音乐里,对其他事情并不关心。日本当时面临的经济危机,产业链受到波及,这样摧毁性的打击让他父亲这样原本意气风发的商人也难逃其境。
2、
浩介的做法就像我们喜欢在成功人士身上寻找成功的法宝,喜欢听他们分享的经验一样。通常在一腔热血的感召下,很少有人冷静地分析一下,真正帮助他实现成功目标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顺势而为的宏大背景?还是有一些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忽略掉背后最本质的东西,其实看别人的经历都只是雾里看花,一味追随一些表面的东西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
而且当看过太多的观点之后,如果自己没有评断的能力,很容易陷入到思绪被严重干扰,却找不到重点的地步。就像一个企业的高管,当自己的下属针对同一件事情分成两派不同意见的时候,到底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靠的不光是自己的眼光,还有就是由亲身经历练就出来的直觉。
为什么任正非提出一种观点,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定呢?就拿我遇见的一些企业家来说,他们本身的学历也许不是最突出的,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但是很多情况下,比自己企业里博士毕业的高管更能看清市场格局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论才学,他们未必有这些高管的积淀深。但是因为企业是他们一手创立的,期间经历过哪些坑?走过哪些弯路?怎样一步步转型从濒临破产又起死回生?他在摸爬滚打中遇见的交手过的那些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的确很难有深入的体会。
3、
如今身处信息社会,我们获取任何知识都不难,想看到名人的观点也是举手之劳,但是当所有观点像一股潮水涌向你的时候,往往带来的是过多的思虑。比如有人说在国企好,安稳有保障;有人说年轻人要有闯劲儿,适合去创业公司;有人说互联网行业好,最好趁着年轻转行;有人说传统行业更有机会,因为很多领域尚未被开发……每个人说得都很对,但是对于听者来说,能不能所有的都兼顾呢?显然不可能。
于是就导致自己思虑过多,思虑过多的后果就是行动困难且充满焦虑。因为总在怀疑,怕自己错过机会?但是又总在害怕,怕自己一旦离开原来的位置,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机会?
有人说:任何事情都是越想越难,越做越简单。杨绛老先生也曾经说过:年轻人就是做得太少,想得太多。
为什么会这样?无非就是人性中懒惰的因素在作祟,想从别人的经验分享中找到捷径而自己又不愿意承担尝试改变所付出的努力和后果。就连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都说过;“ 创业过程中很多事情,教是教不会的,全部需要你自己琢磨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企业家,他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不可谓不广泛,却依然看中亲自实践的价值。我们又怎能不重视行动力,而一味陷入从别人的经验里找捷径呢?
1、
最近在看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面讲到一个故事也蕴含着同样的道理。浩介本来是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所以他从小衣食无忧,几乎所有的要求都得到父母的满足,因为喜欢音乐可以买高档音响,每次上学穿的都是名牌衣服,甚至还带昂贵的手表。这些都曾经让他成为班上同学羡慕的对象。而他自己也对父亲产生了崇拜的心理,在他心里,父亲说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他认为只要按照父亲的话去生活,就一定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父亲的公司突然一夜之间面临破产,不仅如此,还欠了一身债,正在谋划着逃亡的计划。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遭遇如此窘境,想不到印象中高大伟岸的父亲竟然变得如此落魄,而且变成了一个逃避责任的人。
浩介只是一名高中生,他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父亲的破产,之前的他一直沉浸在披头士的音乐里,对其他事情并不关心。日本当时面临的经济危机,产业链受到波及,这样摧毁性的打击让他父亲这样原本意气风发的商人也难逃其境。
2、
浩介的做法就像我们喜欢在成功人士身上寻找成功的法宝,喜欢听他们分享的经验一样。通常在一腔热血的感召下,很少有人冷静地分析一下,真正帮助他实现成功目标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顺势而为的宏大背景?还是有一些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忽略掉背后最本质的东西,其实看别人的经历都只是雾里看花,一味追随一些表面的东西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
而且当看过太多的观点之后,如果自己没有评断的能力,很容易陷入到思绪被严重干扰,却找不到重点的地步。就像一个企业的高管,当自己的下属针对同一件事情分成两派不同意见的时候,到底如何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相对正确的决断,靠的不光是自己的眼光,还有就是由亲身经历练就出来的直觉。
为什么任正非提出一种观点,让听见炮火的人做决定呢?就拿我遇见的一些企业家来说,他们本身的学历也许不是最突出的,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但是很多情况下,比自己企业里博士毕业的高管更能看清市场格局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论才学,他们未必有这些高管的积淀深。但是因为企业是他们一手创立的,期间经历过哪些坑?走过哪些弯路?怎样一步步转型从濒临破产又起死回生?他在摸爬滚打中遇见的交手过的那些客户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的确很难有深入的体会。
3、
如今身处信息社会,我们获取任何知识都不难,想看到名人的观点也是举手之劳,但是当所有观点像一股潮水涌向你的时候,往往带来的是过多的思虑。比如有人说在国企好,安稳有保障;有人说年轻人要有闯劲儿,适合去创业公司;有人说互联网行业好,最好趁着年轻转行;有人说传统行业更有机会,因为很多领域尚未被开发……每个人说得都很对,但是对于听者来说,能不能所有的都兼顾呢?显然不可能。
于是就导致自己思虑过多,思虑过多的后果就是行动困难且充满焦虑。因为总在怀疑,怕自己错过机会?但是又总在害怕,怕自己一旦离开原来的位置,再也找不到同样的机会?
有人说:任何事情都是越想越难,越做越简单。杨绛老先生也曾经说过:年轻人就是做得太少,想得太多。
为什么会这样?无非就是人性中懒惰的因素在作祟,想从别人的经验分享中找到捷径而自己又不愿意承担尝试改变所付出的努力和后果。就连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都说过;“ 创业过程中很多事情,教是教不会的,全部需要你自己琢磨出来 。”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企业家,他的阅读量和知识面不可谓不广泛,却依然看中亲自实践的价值。我们又怎能不重视行动力,而一味陷入从别人的经验里找捷径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