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弦理论浅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仅就人类有限的智识来看,至少在科学的框架内,客观世界由物质构成,所以探寻物质最为基本的组成单位,便成为了人类追求真理的应有之意,于是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穷尽智识,向科学的圣杯、世界的真相发起冲击。1803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继承古希腊朴素原子论和牛顿微粒说,最早提出近现代的原子学说。1897年,约瑟夫-汤姆逊剖开原子,发现电子,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再后来,各种夸克、轻子、玻色子等60余种基本粒子被相继提出,那么组成世界的材料果真如此复杂且多样吗?许多人还想更进一步,给这个世界一个更加简单的解释,并进而揭示支配整个宇宙的终极法则,于是超弦理论应运而生,欢迎收看大型 娱乐 节目回到2049《超弦理论》。
在介绍超弦理论之前,我们自然要首先认识一下当今主流的粒子观,主流观点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零件也就是基本粒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名为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力,它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我们熟知的夸克,包括上夸克、下夸克、顶夸克、底夸克、粲夸克和奇异夸克。另一类名为轻子,参与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引力,目前基本粒子模型中一共存在6种轻子:电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τ中微子、μ子和τ子,也就是说,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一共有12种。那么刚才说的60多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首先反物质理论认为,每一种基本粒子,都存在一个与之相对的“影子基本粒子”,这个影子便是所谓的反粒子,反粒子的质量等性质,与原有粒子没有任何区别,但它们的电性是相反的,比如说电子的反粒子就是正电子,正电子的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但它带的却是正电荷,早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便在云室中发现了正电子的踪迹。而当一个粒子与它的反粒子相撞的话,那么它们的质量就会全部转化为能量,以光子等形式释放出去,这一过程就被称为“湮灭”。已经证实,当宇宙射线与大气相撞,或是在发生雷电时,自然界中就会产生反粒子,但它们很快就会与空气相撞,发生湮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仅是电子,其他11种基本粒子,也存在对应的反粒子,比如反电子中微子、反μ中微子、反τ中微子、反μ子和反τ子,这样一来,12种基本粒子就扩充为24种。另外,夸克还有一个独特的性质,这就是所谓的“色荷”,研究这一性质的学科名为量子色动力学。这个色荷很抽象,并不是说夸克本身带有颜色,事实上,色荷的概念是从色光三原色引申过来的,所以夸克也有三个色荷:红、绿、蓝。到底什么是色荷,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产生强力的根源”,也就是说,依靠色荷,夸克得以结合到一起,并最终形成质子或是中子。也和三原色结合起来变成白光一样,质子或是中子中的三个夸克,也都具有不同的色荷,所以质子与中子,具有色荷在整体上一定是白色的这一性质。好了把色荷加上去之后,夸克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你可以自己数一数,一共是36种夸克,比如说红上夸克、红下夸克、反红上夸克、反红下夸克等等等等,再加上12种轻子,基本粒子的数量嗷一下就扩充到48种。
还剩下10几种基本粒子就很简单了,它们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而是传递力的基本粒子,物理学上将其称为“规范玻色子”或是“规范传播子”,包括各种胶子、玻色子、光子和希格斯玻色子,说了你也不懂,当然我也不懂。反正到最后一统计,就是61种基本粒子,这就是如今主流的基本粒子模型。
可以说,在基本粒子模型下,世界已经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首先是宏观世界最为常见的电磁力,像是我给我自己一个大嘴巴子,我给你一个大嘴巴子,科学精神给我一个大嘴巴子,这些行为都是电磁力在发挥作用,当然了这些还比较复杂,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就是用手按开关。我们知道,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转,由于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所以如果手指和开关不接触的话,那么就不会发生任何事情。但是当手指充分靠近开关时,手指表面的电子和开关表面的电子之间,就会产生电的斥力作用,而当手指进一步靠近开关时,就会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也就是两个电子不能占据同一个位置,从而产生斥力,这种斥力被称为简并压力。最终电力与简并压力相结合,手指就会产生按下开关的力。而且同样是由于电力把原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受到压力的原子并不会四处散开,而是把力不断地传播下去,然后,灯亮了。至于电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斥力,基本粒子物理学认为,电子总是在不断地吸收光子或是释放光子,当某个电子释放的光子,被其他电子吸收之后,电子之间就会产生斥力,也就是说,力来源于光子的动量从一个电子传递给另一个电子的过程之中,由此可见,传递电磁力的规范玻色子正是光子。
强力和弱力的套路也差不多,不过这哥俩只表现在原子核级别的微观世界中,先看强力,研究发现,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都是由3个夸克结合而成,其中组成质子的是2个上夸克和1个下夸克,而组成中子的则是1个上夸克和2个下夸克,如果设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那么上夸克带的电量就是+2/3,下夸克的带电量为-1/3,所以质子对外表现1个正电荷,而中子则不带电。既然夸克带电,那么它们之间自然也有电力作用,但实验却发现,促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力的强度,却高达电力的100倍,这个力就是强力。进一步的,强力的传递是通过胶子实现的,也就是说,夸克之间是通过交换胶子从而结合在一起。再看弱力,弱力是中微子与物质相撞时产生的力,当然了一般情况下,由于中微子不带电而且极其微小,它可以不受原子电磁力的影响,从而轻松穿透任何物质,但是当中微子与电子或是夸克极其接近时,它们之间会通过交换W+玻色子、W-玻色子或是Z玻色子等弱玻色子,产生弱力从而相撞,与此同时,中微子也会转变为电子。
总之不论是电磁力还是强力、弱力,它们的产生都是基本粒子之间通过交换基本粒子而实现的,但要注意的是,以上我们说的只是一种非常表面,也非常感性的解读,具体研究这一学问的学科是量子电动力学,那就十分复杂了,说了你也不懂。三种力解决完之后,人类马上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这就是引力。长久以来,引力都是广义相对论的地盘,与量子论没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认为,引力诞生于时空的弯曲。如此一来,这个世界就有了两套完全不同的解释模型,量子论研究基本粒子等微观物质的运动,而广义相对论则研究空间、时间和引力。打个比方就是,量子论为自然界的演员提供了基本法,而相对论则为演员的舞台制定基本法,两大支柱共同撑起了现代物理学的大厦。
但物理学家们并不满足于存在两套基本理论的现状,他们前仆后继,试图创建一个统一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终极理论,这就是量子引力论,试图把引力也纳入量子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引力也可以套用以上模型,利用基本粒子的交换来进行解释。为此,物理学家还假想出了传递引力的基本粒子——引力子,引力子与光子相同,质量为零,同时也以自然界最大速度——光速行进。但问题是,一方面,引力子迟迟不肯现身,另一方面,基本粒子物理学认为,基本粒子是没有大小的点,如果存在引力子,自然也是如此。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知道,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如果用引力子的交换,来计算作用于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的话,当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为0时,力就会变成无穷大,事实上,这不仅是引力独有的问题,其他三种力也会出现这个问题,但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名为“重整化”,利用重整化,可以很好地处理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的无穷大,得出与实验结果相符的答案,但引力却不适用,为什么,咱也搞不懂。总之物理学家所面对的就是,要么接受两套独立的描述世界的标准,要么就得抛弃基本粒子没有大小的固有观念,最终在量子引力论的巨大诱惑之下,一部分物理学家选择了第二条路——基本粒子有大小,而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弦,弦理论由此诞生,而将超对称理论与弦理论相结合,就是今天的主角——超弦理论。
简单来说,超弦理论认为,所有的基本粒子,事实上都由同一种弦构成,这个弦与弦乐器的弦非常相似,在弦乐器中,通过改变弦的振动方式,就可以使同一根弦发出不同的音调,同样的,超弦理论认为,基本粒子的性质差异,其实也是因为弦的振动模式不同而产生的。理论认为,弦的振动速度非常之快,其端点的速度就是光速,每秒的振动次数,更是高达10的42次方左右,基本上也是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当然了相比乐器的弦,超弦理论的弦要更加抽象,它是一种一维的存在,有长短,但却不存在粗细,也就是说,弦的横断面是大小为0的点。除了振动模式千差万别之外,弦也十分多变,它可以是有两个端点的“开弦”,也可以是一个圆环形状的“闭弦”,同时,一根弦可以分裂为两根,两根弦也可以结合为一根,反正就是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弦还可以伸缩,所以它有点像是橡皮筋,不过如果把拉伸弦的张力,换算成质量的话,大约有10的40次方吨那么重,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弦具有极为巨大的张力,而且与日常生活中的橡皮筋不同的是,弦即使被拉长了,拉力也不会发生变化。至于弦有多长,理论认为,弦的长度超乎想象的极其微小,大约是10的-35次方米,也就是原子核的1000万亿分之一,普朗克长度的6倍左右。正因为如此,目前任何显微镜都是无法观测到弦的,也根本不可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真实大小,有很多物理学家对此抱悲观态度,认为在未来,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超弦理论恐怕并不符合所谓的科学精神,它只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想模型,真假尚未可知。
那么利用超弦理论来解释世界,真的就要比过去更加简单么?或许未必。因为研究发现,超弦理论需要某种特殊条件才能成立,这个条件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9维空间。所谓的9维空间,就是指可以让9条直线相互正交的空间,像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只能让3条直线相互正交,所以咱们就生活在三维空间。既然如此,我们就很难想象9维空间的真实样子,只能通过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抽象的处理,比如说一个立方体,在三维空间中它的体积是边长的立方,那么一个9维立方体的体积,就是边长的9次方。同样的,与三维空间相比,弦在9维空间也有更多的振动方向,所以振动模式也会相应增多。但问题是,现实世界明摆着是一个三维空间,超弦理论却认为世界是9维空间,那么这个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我跟你讲我马上编不下去了,为了让超弦理论能活下去,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认为,超出三维的剩余6维,卷曲到极小隐藏了起来,变成了额外维度。
怎么理解?现在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从远处看一根细长的棍子,在我们眼中,它已经变成了一条没有粗细的线,也就是只有长度的1维物体,但是对于棍子上的蚂蚁来说,棍子的表面却是一个二维世界,因为它不仅可以沿着棍子的长度方向移动,也可以沿着与长度正交的圆周方向移动。所以对从远处看棍子的人来说,棍子在圆周方向上的这一维度,就是卷曲着隐藏了起来。所谓的卷曲,也被称为闭合,指的就是像棍子表面的圆周方向那样,行进到一定距离后会回到原点。超弦理论所主张的额外维度也是如此,只要把空间中的某一点充分放大,6个额外维度就会大白于天下,也就是说,高维空间其实黏附在空间的每一个点上,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眼前,但你就是看不到。目前,物理学家还不清楚卷曲维度的尺寸,但有研究认为,应该与弦的长度大致相同,约为10的-35次方米,所以既然弦都观测不到,看到卷曲的维度也是遥遥无期。
以上就是弦的基本情况,要点就是三个,又短又快,不同振动模式表现为不同的基本粒子,最后一点就是,弦存在于9维空间之中,其中有6个维度卷曲起来看不到了。到此为止,超弦理论算是可以勉强地对物质进行解释,但世界显然不仅仅有物质,更重要的还有力,只有同时具有解释物质和力的能力,超弦理论才有可能成为万有理论,现在我们就看看超弦理论是怎么解释力的。超弦理论认为,所有基本粒子都是由弦构成的,所以传递力的基本粒子,不论是传递电磁力的光子,还是传递强力的胶子,抑或是传递弱力的弱玻色子,其本质也都是弦。比如
在介绍超弦理论之前,我们自然要首先认识一下当今主流的粒子观,主流观点认为,构成物质的最小零件也就是基本粒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名为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力,它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我们熟知的夸克,包括上夸克、下夸克、顶夸克、底夸克、粲夸克和奇异夸克。另一类名为轻子,参与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引力,目前基本粒子模型中一共存在6种轻子:电子、电子中微子、μ中微子、τ中微子、μ子和τ子,也就是说,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一共有12种。那么刚才说的60多种又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首先反物质理论认为,每一种基本粒子,都存在一个与之相对的“影子基本粒子”,这个影子便是所谓的反粒子,反粒子的质量等性质,与原有粒子没有任何区别,但它们的电性是相反的,比如说电子的反粒子就是正电子,正电子的质量与电子完全相同,但它带的却是正电荷,早在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便在云室中发现了正电子的踪迹。而当一个粒子与它的反粒子相撞的话,那么它们的质量就会全部转化为能量,以光子等形式释放出去,这一过程就被称为“湮灭”。已经证实,当宇宙射线与大气相撞,或是在发生雷电时,自然界中就会产生反粒子,但它们很快就会与空气相撞,发生湮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仅是电子,其他11种基本粒子,也存在对应的反粒子,比如反电子中微子、反μ中微子、反τ中微子、反μ子和反τ子,这样一来,12种基本粒子就扩充为24种。另外,夸克还有一个独特的性质,这就是所谓的“色荷”,研究这一性质的学科名为量子色动力学。这个色荷很抽象,并不是说夸克本身带有颜色,事实上,色荷的概念是从色光三原色引申过来的,所以夸克也有三个色荷:红、绿、蓝。到底什么是色荷,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产生强力的根源”,也就是说,依靠色荷,夸克得以结合到一起,并最终形成质子或是中子。也和三原色结合起来变成白光一样,质子或是中子中的三个夸克,也都具有不同的色荷,所以质子与中子,具有色荷在整体上一定是白色的这一性质。好了把色荷加上去之后,夸克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你可以自己数一数,一共是36种夸克,比如说红上夸克、红下夸克、反红上夸克、反红下夸克等等等等,再加上12种轻子,基本粒子的数量嗷一下就扩充到48种。
还剩下10几种基本粒子就很简单了,它们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而是传递力的基本粒子,物理学上将其称为“规范玻色子”或是“规范传播子”,包括各种胶子、玻色子、光子和希格斯玻色子,说了你也不懂,当然我也不懂。反正到最后一统计,就是61种基本粒子,这就是如今主流的基本粒子模型。
可以说,在基本粒子模型下,世界已经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首先是宏观世界最为常见的电磁力,像是我给我自己一个大嘴巴子,我给你一个大嘴巴子,科学精神给我一个大嘴巴子,这些行为都是电磁力在发挥作用,当然了这些还比较复杂,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就是用手按开关。我们知道,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而带负电的电子则围绕着原子核高速运转,由于整个原子是电中性的,所以如果手指和开关不接触的话,那么就不会发生任何事情。但是当手指充分靠近开关时,手指表面的电子和开关表面的电子之间,就会产生电的斥力作用,而当手指进一步靠近开关时,就会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也就是两个电子不能占据同一个位置,从而产生斥力,这种斥力被称为简并压力。最终电力与简并压力相结合,手指就会产生按下开关的力。而且同样是由于电力把原子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受到压力的原子并不会四处散开,而是把力不断地传播下去,然后,灯亮了。至于电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斥力,基本粒子物理学认为,电子总是在不断地吸收光子或是释放光子,当某个电子释放的光子,被其他电子吸收之后,电子之间就会产生斥力,也就是说,力来源于光子的动量从一个电子传递给另一个电子的过程之中,由此可见,传递电磁力的规范玻色子正是光子。
强力和弱力的套路也差不多,不过这哥俩只表现在原子核级别的微观世界中,先看强力,研究发现,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与中子,都是由3个夸克结合而成,其中组成质子的是2个上夸克和1个下夸克,而组成中子的则是1个上夸克和2个下夸克,如果设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那么上夸克带的电量就是+2/3,下夸克的带电量为-1/3,所以质子对外表现1个正电荷,而中子则不带电。既然夸克带电,那么它们之间自然也有电力作用,但实验却发现,促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力的强度,却高达电力的100倍,这个力就是强力。进一步的,强力的传递是通过胶子实现的,也就是说,夸克之间是通过交换胶子从而结合在一起。再看弱力,弱力是中微子与物质相撞时产生的力,当然了一般情况下,由于中微子不带电而且极其微小,它可以不受原子电磁力的影响,从而轻松穿透任何物质,但是当中微子与电子或是夸克极其接近时,它们之间会通过交换W+玻色子、W-玻色子或是Z玻色子等弱玻色子,产生弱力从而相撞,与此同时,中微子也会转变为电子。
总之不论是电磁力还是强力、弱力,它们的产生都是基本粒子之间通过交换基本粒子而实现的,但要注意的是,以上我们说的只是一种非常表面,也非常感性的解读,具体研究这一学问的学科是量子电动力学,那就十分复杂了,说了你也不懂。三种力解决完之后,人类马上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这就是引力。长久以来,引力都是广义相对论的地盘,与量子论没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认为,引力诞生于时空的弯曲。如此一来,这个世界就有了两套完全不同的解释模型,量子论研究基本粒子等微观物质的运动,而广义相对论则研究空间、时间和引力。打个比方就是,量子论为自然界的演员提供了基本法,而相对论则为演员的舞台制定基本法,两大支柱共同撑起了现代物理学的大厦。
但物理学家们并不满足于存在两套基本理论的现状,他们前仆后继,试图创建一个统一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的终极理论,这就是量子引力论,试图把引力也纳入量子论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引力也可以套用以上模型,利用基本粒子的交换来进行解释。为此,物理学家还假想出了传递引力的基本粒子——引力子,引力子与光子相同,质量为零,同时也以自然界最大速度——光速行进。但问题是,一方面,引力子迟迟不肯现身,另一方面,基本粒子物理学认为,基本粒子是没有大小的点,如果存在引力子,自然也是如此。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知道,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如果用引力子的交换,来计算作用于基本粒子之间的引力的话,当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为0时,力就会变成无穷大,事实上,这不仅是引力独有的问题,其他三种力也会出现这个问题,但物理学家发明了一种计算方法,名为“重整化”,利用重整化,可以很好地处理电磁力、强力和弱力的无穷大,得出与实验结果相符的答案,但引力却不适用,为什么,咱也搞不懂。总之物理学家所面对的就是,要么接受两套独立的描述世界的标准,要么就得抛弃基本粒子没有大小的固有观念,最终在量子引力论的巨大诱惑之下,一部分物理学家选择了第二条路——基本粒子有大小,而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弦,弦理论由此诞生,而将超对称理论与弦理论相结合,就是今天的主角——超弦理论。
简单来说,超弦理论认为,所有的基本粒子,事实上都由同一种弦构成,这个弦与弦乐器的弦非常相似,在弦乐器中,通过改变弦的振动方式,就可以使同一根弦发出不同的音调,同样的,超弦理论认为,基本粒子的性质差异,其实也是因为弦的振动模式不同而产生的。理论认为,弦的振动速度非常之快,其端点的速度就是光速,每秒的振动次数,更是高达10的42次方左右,基本上也是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当然了相比乐器的弦,超弦理论的弦要更加抽象,它是一种一维的存在,有长短,但却不存在粗细,也就是说,弦的横断面是大小为0的点。除了振动模式千差万别之外,弦也十分多变,它可以是有两个端点的“开弦”,也可以是一个圆环形状的“闭弦”,同时,一根弦可以分裂为两根,两根弦也可以结合为一根,反正就是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弦还可以伸缩,所以它有点像是橡皮筋,不过如果把拉伸弦的张力,换算成质量的话,大约有10的40次方吨那么重,用专业的话说就是,弦具有极为巨大的张力,而且与日常生活中的橡皮筋不同的是,弦即使被拉长了,拉力也不会发生变化。至于弦有多长,理论认为,弦的长度超乎想象的极其微小,大约是10的-35次方米,也就是原子核的1000万亿分之一,普朗克长度的6倍左右。正因为如此,目前任何显微镜都是无法观测到弦的,也根本不可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真实大小,有很多物理学家对此抱悲观态度,认为在未来,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超弦理论恐怕并不符合所谓的科学精神,它只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想模型,真假尚未可知。
那么利用超弦理论来解释世界,真的就要比过去更加简单么?或许未必。因为研究发现,超弦理论需要某种特殊条件才能成立,这个条件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是9维空间。所谓的9维空间,就是指可以让9条直线相互正交的空间,像是我们生活的空间,只能让3条直线相互正交,所以咱们就生活在三维空间。既然如此,我们就很难想象9维空间的真实样子,只能通过数学方法对其进行抽象的处理,比如说一个立方体,在三维空间中它的体积是边长的立方,那么一个9维立方体的体积,就是边长的9次方。同样的,与三维空间相比,弦在9维空间也有更多的振动方向,所以振动模式也会相应增多。但问题是,现实世界明摆着是一个三维空间,超弦理论却认为世界是9维空间,那么这个矛盾又该如何解决呢?我跟你讲我马上编不下去了,为了让超弦理论能活下去,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认为,超出三维的剩余6维,卷曲到极小隐藏了起来,变成了额外维度。
怎么理解?现在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从远处看一根细长的棍子,在我们眼中,它已经变成了一条没有粗细的线,也就是只有长度的1维物体,但是对于棍子上的蚂蚁来说,棍子的表面却是一个二维世界,因为它不仅可以沿着棍子的长度方向移动,也可以沿着与长度正交的圆周方向移动。所以对从远处看棍子的人来说,棍子在圆周方向上的这一维度,就是卷曲着隐藏了起来。所谓的卷曲,也被称为闭合,指的就是像棍子表面的圆周方向那样,行进到一定距离后会回到原点。超弦理论所主张的额外维度也是如此,只要把空间中的某一点充分放大,6个额外维度就会大白于天下,也就是说,高维空间其实黏附在空间的每一个点上,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眼前,但你就是看不到。目前,物理学家还不清楚卷曲维度的尺寸,但有研究认为,应该与弦的长度大致相同,约为10的-35次方米,所以既然弦都观测不到,看到卷曲的维度也是遥遥无期。
以上就是弦的基本情况,要点就是三个,又短又快,不同振动模式表现为不同的基本粒子,最后一点就是,弦存在于9维空间之中,其中有6个维度卷曲起来看不到了。到此为止,超弦理论算是可以勉强地对物质进行解释,但世界显然不仅仅有物质,更重要的还有力,只有同时具有解释物质和力的能力,超弦理论才有可能成为万有理论,现在我们就看看超弦理论是怎么解释力的。超弦理论认为,所有基本粒子都是由弦构成的,所以传递力的基本粒子,不论是传递电磁力的光子,还是传递强力的胶子,抑或是传递弱力的弱玻色子,其本质也都是弦。比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