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式教育有何不妥?为什么中国式父母普遍都喜欢这种教育方式?
打击式教育与棍棒底下出孝子似乎有着同样的思维逻辑,目的就是充分挖掘和提醒孩子,这些是他的错误行为,必须要改正。这样的作法不妥,原因是它只看到了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并且不断地加以强化,尽管给孩子提出改正的要求,却没有让孩子明白其中的事理,起不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打击式教育把问题和孩子完全捆绑在一起
“你怎么总是......”
“你再不听话,将来就会变成......"
以某些事情带来的缺点和错误作为评判孩子品行的标准,并以此来定义孩子。这些否定的语言、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削弱孩子的自信心,降低孩子的自我认同,减少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对孩子的感觉就是“一无是处”。
听起来这些话都没有什么问题,是希望孩子改正各种缺点和错误,但实际上并没有让孩子领会到其中的以思,爸爸妈妈只是希望改正某个行为,或者某些事情不能做。结果孩子问题没有改变却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抗。
情感上不认同,把孩子推到对立面
成年人受到毫无遮拦的批评都会反感和厌恶,情感和内心都会竖起一道隔离的屏障,孩子也一样。即使是血缘建立的亲密关系,总是打击和被打击自然会疏远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情感上的断崖,让孩子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和接纳,缺少父母的爱意,他的情绪会更加恶化,不仅仅是沟通困难,更是造成家庭教育的不配合、不合作,最后导致不合作、不沟通,甚至对立争斗。
无法构建原则,不能明确底线
打击式教育简单且粗暴,它的特点是一点见面,以偏概全。打击的方式可大可小,可长可短,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看起来,父母管住了孩子,牵引他走向正确的道路,约束着孩子这不能做,那不能碰,但实际上却没有建立明确的原则和底线,没有给孩子示范出怎么做是正确的,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
规则和底线是守护孩子的成长的要素,避免孩子坠落激流漩涡的危险。但是没有了这些生存空间的规则,缺少明确的限制,要么让孩子唯唯诺诺,不敢尝试任何新鲜事物,躲在父母身后求得自身的安全感;要么自主发挥,过度自由而违反社会道德和法律规则。
及时见效,立杆见影是父母的最爱
教育孩子是一个细水长流、日积月累的过程,温柔而坚定的教育理念需要父母付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生活工作的压力下,父母更喜欢用收效快的手段。
打击之下,孩子自然令行禁止遵照父母的指令做事,同时他也就是遵从父母的指令,并不能理解各中的意义。更为严重的是,指令中没有情感连结,没有爱,没有接纳,不受父母关注,心理失衡之下必然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打击之下的教育不能因事而异,不能因时而异,不能顾及孩子的特点、需求,仅仅是父母执着地单方面坚守自己的教育责任,即时见效并不是真正的有效教育,自然也不是可行的家庭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