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写景阅读题及答案
1.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十篇(附答案)
一、画皆以人重 子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①;章、京、卞②④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
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③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注释:①兼金:价值等于平常金子几倍的好金子。 ②章、京、卞:京指蔡京,卞指蔡卞,三人都是北宋朝廷大臣,擅长书法。
③颜鲁公:即颜真卿。封鲁国郡公,人称“颜鲁公”。
工书法,自创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阅读训练 l、下列句中加点“然”与其他三句中加点“然”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听茶声然 B. 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C.杂然相许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钱不直:_ ②后世见者必宝之: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后人粪土视之 译文: ②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译文: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诗歌、文章、书法、绘画是否受人重视都与人的品格有关。
B.作者认为苏轼、黄庭坚的书法绘画作品流传下来不只是因为他们技艺高。 C.作者认为章 、蔡京、蔡卞等人也都是些精于书法的人。
D.作者认为颜真卿的书法其实不好,后世喜欢的原因是颜真卿的品德好。 5.填空。
①“苏、黄”中的“苏”指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唱,其最后两句“ ”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怀念和祝愿。
②永叔,即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参考答案 1、B(这样),……的样子; 2、① 值 ②把……当宝贝,珍爱、喜爱; 3、①后来(世)的人们都把他们的书法看作粪土 ②古代的人大都会书法,只有那些品格高尚 的人(的书法)才能流传得久远; 4、D; \ 5、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②欧阳修 二、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xiāo)。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枭: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所以求益耳 ②人疾之如仇敌 2、指出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人疾之如人仇敌,恶之如鸱枭。( ) 3、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中“此”指代的内容。
4、短文告诫人们的一个道理是 ◆参考答案 1、①用来…… ②痛恨; 2、状语后置; 3、读数十卷书,便自高自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4、学习要永不满足,做人要谦虚,切忌傲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④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⑤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选自宋·欧阳修《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③沃;浇。
这里当”洗”讲。④啖;吃、⑤谗:说人坏话。
阅读训练 1、给下面句中加点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名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①dan吃; ②wo洗 ③ji供应 ④cha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②妻子的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 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揭示主题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迨:等到。 ⑤倍:同“背”,背诵。
阅读训练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苦人 ( ) ②迨能倍诵乃止 ( ) ③迨能倍诵乃止 ( ) ④咏其文 ( )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子墨子九距之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
2. 初三写景抒情文言文复习问题
相与步于【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参差【披拂】:随风飘拂
影【布】石上:照映,分布
【佁然】不动(写错了呢~):呆呆的样子
往来【翕乎】:动作轻快敏捷的样子
【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差:交错
【悄怆】幽邃: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心【旷】神【怡】:旷:开阔;怡:愉快
山肴野【蔌】:野菜
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丝竹,泛指音乐。)
树林阴【翳】:遮盖
日星隐【耀】:曜,光辉,光芒
3. 求10篇初一文言文阅读和10篇课外记叙文阅读题 (100悬赏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无 论: (3)临溪而渔 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 户: 3.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4.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②自是数年之后( )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B.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 温故知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句: (2)安用重法邪?译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 。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共九个字)(1分) 第四文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朝晖夕阴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山间之四时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备矣。
(2)野芳发而幽香。 3.[甲][乙]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甲]: [乙]: 4. [甲]写登楼所见,[乙]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第五文段(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
4. 寻写景文言文的阅读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译文二: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
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
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
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
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
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编辑本段]课下注释:
1.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粱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2.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四季。
4.歇:消散。
5.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6.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7.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 *** 、无 ***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8.康乐:指南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
9.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0.山川之美 之:的
11.将:将要
12.乱:此起彼伏
13.实:确实
14.是:这
15.自:从
5. 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三篇(附答案)如题 谢谢了
(一) 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 文侯与虞人期猎 答案 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 守时 等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 ②宣王说之:之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答案 1.①、给。
②通“悦”,喜欢。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3.滥竽充数。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 (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6. 【初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课外文言文<;老子一则>;答案跪求中语文
不知道你要那一章,我就随便自己翻一章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常有司。
7.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题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010/04/19 22:55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 (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 《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
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
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3)、去而顾之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欧阳公事迹》【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
8. 【2010上海中考语文题第四大题课外文言文(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应该是B 我觉得依据:语文翻译中,大家的矛盾都在“再”字上面,经查阅《简明古汉语词典》再有如下意思:【1】数词,两次.【2】数词,第二次.【3】副词,重复.【4】副词,更加.没有“多次”这样的意思.古汉语词典中,特别注明了一条:【注】在古代汉语中,“三年再会”是说“三年里会见两次”,而不是“三年之后再会见.”我们在这道选择题中,“再抄录”和古汉语词典中“三年再会”是相同的意思,就是两次抄录.大家不能只看后文“五易其稿”.请注意:“再为誊录”前一句中,“卷二稿再为鼠啮”中,再也应该解释成“两次”被老鼠咬洞.“五易其稿”与几次被咬洞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