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 回家是何时何人作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类: 文化/艺术 >> 器乐/声乐
问题描述:
回答的太简单了,不表扬了,再详细说说
解析:
1.凯丽金(Kenny .G)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曰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 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琴3--4小时。凯丽金的音乐风格,是我的音乐。目前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
录制出版的唱片有(1997年以前)
1 《Kenny G》(1982)
2 《G Force》(1983)
3 《Grarity》(1985)
4 《Duotones》(1986)其中一首名为“小鸟之歌”(Song bird)是为其女友即现在的妻子所作。
5 《Silhouette》(1988)
6 《Lire》(1989)
7 《The Collection》(1990)
8 《Montage》(1990)
9 《Dyng Young》(1991)
10 《Breathless》(1992)
11 《Forerer in lore》(1992)
12 《Miracles,the Wolidy Album》(1994)
13 《The rest best of kenny G》 (1994)
14 《in America》(1995)此专辑未在美国发行
15 《The Moment》(1996)
16 《The Moment—Kenny G》(1996)
17 《past Moment—Kenny》(1997)
18 《Six of Heart》(1997)
19 《Haranas》(1997)
20 《Kenny G's Greatest Hits》(1997)
其最畅销专辑为《My Heart Will go on》
2.坎迪·杜弗尔(Candy Dulfer)
是当代爵士乐坛不可多得的绝代才女,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在摇滚鬼才Prince的音乐录影带《Partyman》之中。杜弗尔不仅拥有漂亮的金发和俏丽的面庞,她吹奏中音萨克斯的技巧也堪称一流。
杜弗尔从小便受到吹奏高音萨克斯的父亲的熏陶,桑尼·罗林斯、寇曼·霍金斯、德克斯特·戈登都是她心中的偶像。由于她的父亲是荷兰一位很有名的乐手,杜弗尔很顺利的被介绍进入爵士乐界。她从12岁起便跟着Rosa King这位从美国流亡到荷兰的乐手的乐队演出。15岁组建自己的Funky Stuff乐队。由于个性突出,这支乐队还被著名摇滚歌手Madonna邀请参加她的欧洲巡演。在因与Prince的合作而名闻天下后,杜弗尔得到音乐制作人DaveStewart的协助,录制了一些大受好评的乐曲。
杜弗尔的首张个人专辑在1991年推出,她的略带放克风格的萨克斯一经面世便带起了流行旋风,成为当代爵士一种重要的构成因素。她随后推出的作品承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显示了更为丰沛活跃的创造力。
主要专辑
1991 Saxuality·Arista
1993 Sax-A-Go-Go·RcA
1997 Gititon·N2K
1994 Candy-A-Go-Go·Arista Japan
1996 Big Girl·RcA
1997 For the Love of You·N2K
1998 The Boes of Candy Dulfer·N2K
1999 What Dose It Take·N—Coded/Warloc
2001 Girls Nighe Out·BMG
2001 Candy Live in Amsterdam·BMG
2003 Right in My Soul·Eagle..
3.桑尼·罗林斯(Sonny Rollins)
曾先后3次退隐乐坛,而每一次归来时都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他是爵士界最爱“自省”且多产的乐手之一,“主题式即兴演奏”更让他独步古今。
罗林斯最初学的是钢琴,16岁时改吹萨克斯。1949年,他与巴德·鲍威尔、J。J。约翰迅的合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林斯大量吸收查理·帕克、桑尼·史蒂特等萨克斯名手的演奏技巧和即兴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迈尔斯·戴维斯、瑟隆尼斯·孟克合作时,他的地位已经不容小。罗林斯不久即离开乐坛,1954年再度回来时展现了更为惊人的创作力。
50年代末,罗林斯感受到约翰·科特恩的压力,再次宣布退隐。1961年他与吉姆·霍尔一起组建了一只四重奏乐队,这时他也接受欧涅·寇曼的革新思想,演奏风格变得愈加愈烈和随意。1968年,罗林斯第三次离开爵士乐坛,人们已经对他的不断退出、沉思、复出的风格见怪不惊了。当他1971年挟着带有R&B及流行元素的新的乐风又一次出现时,人们已经为他在艺术上的执著所折服,他这种不断试图建立新秩序、开拓新天地而寻求好音乐的精神更为后来的爵士乐手们争相模仿。
1954 Sonny Rollins Plays Jazz Classice·Prestige
1954 Moving Out·Orig。Jazz
1955 Taking Care of Business·Prestige
1956 Sonny Rollins Plus Four ·Prestige/OJC
1957 Alternate Takes·Contemporery
1958 Freedom Suite·Riverside/OJC
1962 The Bridge ·Bluebird/RCA
1966 Alfie ·Impulse
1972 Next Album·Milestone/OJC
1999 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2 CD Set ][live]·Blue Note
4.迈克尔-布雷克(Michael Brecker)
对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继韦恩-肖特之后对当代萨克斯演奏者影响最大的一位萨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并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出色的即兴技巧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总是一头扎在录音棚里,又总是甘于担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乐手的缘故。
实际上,布雷克对于萨克斯技巧的运用近乎完美,他对五声音阶、减音阶、增音阶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上声部延伸音的巧妙强化、颗粒般清晰的乐句诠释、戏剧性的强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
布雷克曾先后学习吹奏单簧管和次中音萨克斯,高中时改吹阿高音萨克斯。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布雷克并未钟情于爵士,与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摇滚为主要风格的乐队。1969年,他加入纽约一支具有融合爵士乐风的乐队Dreams,不仅又接触了传奇爵士大师贺瑞斯—席尔弗。敢于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乐生涯中不断求新求变,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乐团Steps Ahead,又于哥哥、小号手兰迪—布雷克合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乐队,90年代后,他们又将这支乐队改良为以酸爵士乐风为主的“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乐队。
主要专辑
1980 Swish—EWCD
1983 Cityscape—Warner
1986 Michael Brecker—Impulse
1988 Don’t Try This at Home –Impulse
1990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GRP
1996 Tales from the Hudson –Impulse
1997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Impulse
1999 Time Is of Essence –Verve
2000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Japan Bonus Tracks]—Impulse
2001 Nearness of You: The Ballad Book –Verve
2003 Wide Angles --Verve
5.本尼·卡特(Benny Carter)
如果在描述Benny Carter的音乐家生涯的时候,只是说他有着引人注目的、多产的一生,那么这种陈述的本身已经大大低估了他的成就。作为一位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一位编曲家,作曲家,乐队指挥,一位不经常演奏的小号演奏家,本尼·卡特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一直就是最出色的几个人中的一位。至少从192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最优秀的爵土乐音乐家之一,而令人称奇的是,在1996年,也就是说他已经年满88岁高龄时,他仍然上台演奏,而且表现出来的精力和才智,丝毫未受他年龄的限制。有时人们如果单单听他的演奏,而不是在现场观看,甚至会认为他是在他鼎盛的三十年代,他的魅力丝毫没有渐弱。在他只有二十几岁时,Benny Carter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大乐队的指挥之一。
他总是充满活力,信心十足,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反映出爵士乐的一种精神:如果是一位大师,当他在二十年后演奏同一支曲子时,他的演奏仍然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爵士乐从来没有,也永远没有简单的重复。创新是爵士乐的精神,这一切带给人们音乐的灵感,而灵感的源泉都是来自音乐家心灵的反思。同许多爵士乐早期的大师一样,本尼·卡待学习乐器演奏基本上也是采取了自学的方式。在演奏丁—段时间的c调萨克斯管之后,他开始演奏小号,并最终转向了中音萨克斯管的学习,这最终成为了他最擅长的乐队演出相关工作。 1927年,Benny Carter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合作者是查理·约翰逊的“天堂”乐队。1928年,他拥有了自己的首支大乐队。乐队的首演是在纽约的阿卡蒂亚舞厅举行的,初试身手,Benny Carter就大获成功。1930年到1931年期间,Fletcher Henderson一直是卡特的合作者,而当时风靡一时的麦金尼的“摘棉花者”乐队也曾短期由卡特接手掌管。
年轻的卡持成为了大乐队时代的重要人物。在三十年代初,卡特已经成为了与约翰尼·霍奇斯齐名的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尤其是他的现场演出更是受到了爵士乐迷的广泛欢迎。他在编曲和作曲方面的才能为人称道,在技巧方面他无可挑剔。他的小号演奏虽然机会不多,但却都非常精彩。 本尼·卡持在乐队演出相关工作演奏方面,是一位全才,这在六十年前,就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他录制过次中音萨克斯管的唱片,单簧管唱片,还有钢琴唱片,甚至于演唱他也曾尝试过,尽管他为数不多的演唱证明,即便是他也不是超人。1935年,正当摇摆乐正如曰中天时,Benny Carter却到了欧洲。在伦敦,英国的乐队指挥亨利·霍尔邀请他加入乐队。这就是英国著名的BBC管弦乐队。在乐队中,卡特担任编曲一职,这使他有了充分施展自己的编曲才华的机会。由于BBC乐队在英国的巨大影响,卡特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爵士乐也由此在这个欧洲的岛国传播开来。爵士乐在英国的普及,Benny Carter功不可没。1938年欧洲政治局势动荡,大战一天天临近,甚为前途忧虑的本尼·卡持返回美国,重新组建了一支大乐队。这是一支传统形式的大乐队,但是乐队商业色彩很浓,重视流行性,超过了对艺术性的重视,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于1941年宣告解散。卡待在大乐队解散之后,组建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七重奏乐队。1943年,Benny Carter结束八年的飘泊生涯,选择了西海岸的洛杉矾作为自己永久的居留地。对于一位成功的爵士乐音乐家来说,这里好像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他原本打算在这里安渡后半生,却未曾料到,这里竟然成为了他重新倔起的地方。
四十年代,美国的西海岸成为了爵士乐新的中心,许多新的风格,新的流派都是在那里诞生,卡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场所。在1943的电影《暴雨天气》中,他出演了一位鼓手,与另外一位大师范茨·Waller一道上了银幕。在此之后,他埋头苦干,专心为电影场担任配乐。在之后的三年里,他曾经尝试重现首曰的辉煌,建立了一支大乐队。他的乐队阵容很强大。然而毫无疑问,大乐队时代在战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爵士乐发展的潮流,即便是Benny Carter也无法逆转。他的乐队并未如他期待的一样成功。最终他结束了尝试,放弃了努力,解散了这支大乐队,专心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之中。卡特电影音乐创作的历史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 在四五十年代,Benny Carter仍不时重操旧业,录%D
问题描述:
回答的太简单了,不表扬了,再详细说说
解析:
1.凯丽金(Kenny .G)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曰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 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琴3--4小时。凯丽金的音乐风格,是我的音乐。目前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
录制出版的唱片有(1997年以前)
1 《Kenny G》(1982)
2 《G Force》(1983)
3 《Grarity》(1985)
4 《Duotones》(1986)其中一首名为“小鸟之歌”(Song bird)是为其女友即现在的妻子所作。
5 《Silhouette》(1988)
6 《Lire》(1989)
7 《The Collection》(1990)
8 《Montage》(1990)
9 《Dyng Young》(1991)
10 《Breathless》(1992)
11 《Forerer in lore》(1992)
12 《Miracles,the Wolidy Album》(1994)
13 《The rest best of kenny G》 (1994)
14 《in America》(1995)此专辑未在美国发行
15 《The Moment》(1996)
16 《The Moment—Kenny G》(1996)
17 《past Moment—Kenny》(1997)
18 《Six of Heart》(1997)
19 《Haranas》(1997)
20 《Kenny G's Greatest Hits》(1997)
其最畅销专辑为《My Heart Will go on》
2.坎迪·杜弗尔(Candy Dulfer)
是当代爵士乐坛不可多得的绝代才女,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在摇滚鬼才Prince的音乐录影带《Partyman》之中。杜弗尔不仅拥有漂亮的金发和俏丽的面庞,她吹奏中音萨克斯的技巧也堪称一流。
杜弗尔从小便受到吹奏高音萨克斯的父亲的熏陶,桑尼·罗林斯、寇曼·霍金斯、德克斯特·戈登都是她心中的偶像。由于她的父亲是荷兰一位很有名的乐手,杜弗尔很顺利的被介绍进入爵士乐界。她从12岁起便跟着Rosa King这位从美国流亡到荷兰的乐手的乐队演出。15岁组建自己的Funky Stuff乐队。由于个性突出,这支乐队还被著名摇滚歌手Madonna邀请参加她的欧洲巡演。在因与Prince的合作而名闻天下后,杜弗尔得到音乐制作人DaveStewart的协助,录制了一些大受好评的乐曲。
杜弗尔的首张个人专辑在1991年推出,她的略带放克风格的萨克斯一经面世便带起了流行旋风,成为当代爵士一种重要的构成因素。她随后推出的作品承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显示了更为丰沛活跃的创造力。
主要专辑
1991 Saxuality·Arista
1993 Sax-A-Go-Go·RcA
1997 Gititon·N2K
1994 Candy-A-Go-Go·Arista Japan
1996 Big Girl·RcA
1997 For the Love of You·N2K
1998 The Boes of Candy Dulfer·N2K
1999 What Dose It Take·N—Coded/Warloc
2001 Girls Nighe Out·BMG
2001 Candy Live in Amsterdam·BMG
2003 Right in My Soul·Eagle..
3.桑尼·罗林斯(Sonny Rollins)
曾先后3次退隐乐坛,而每一次归来时都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他是爵士界最爱“自省”且多产的乐手之一,“主题式即兴演奏”更让他独步古今。
罗林斯最初学的是钢琴,16岁时改吹萨克斯。1949年,他与巴德·鲍威尔、J。J。约翰迅的合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林斯大量吸收查理·帕克、桑尼·史蒂特等萨克斯名手的演奏技巧和即兴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迈尔斯·戴维斯、瑟隆尼斯·孟克合作时,他的地位已经不容小。罗林斯不久即离开乐坛,1954年再度回来时展现了更为惊人的创作力。
50年代末,罗林斯感受到约翰·科特恩的压力,再次宣布退隐。1961年他与吉姆·霍尔一起组建了一只四重奏乐队,这时他也接受欧涅·寇曼的革新思想,演奏风格变得愈加愈烈和随意。1968年,罗林斯第三次离开爵士乐坛,人们已经对他的不断退出、沉思、复出的风格见怪不惊了。当他1971年挟着带有R&B及流行元素的新的乐风又一次出现时,人们已经为他在艺术上的执著所折服,他这种不断试图建立新秩序、开拓新天地而寻求好音乐的精神更为后来的爵士乐手们争相模仿。
1954 Sonny Rollins Plays Jazz Classice·Prestige
1954 Moving Out·Orig。Jazz
1955 Taking Care of Business·Prestige
1956 Sonny Rollins Plus Four ·Prestige/OJC
1957 Alternate Takes·Contemporery
1958 Freedom Suite·Riverside/OJC
1962 The Bridge ·Bluebird/RCA
1966 Alfie ·Impulse
1972 Next Album·Milestone/OJC
1999 A Night at the Village Vanguard[2 CD Set ][live]·Blue Note
4.迈克尔-布雷克(Michael Brecker)
对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继韦恩-肖特之后对当代萨克斯演奏者影响最大的一位萨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并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出色的即兴技巧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总是一头扎在录音棚里,又总是甘于担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乐手的缘故。
实际上,布雷克对于萨克斯技巧的运用近乎完美,他对五声音阶、减音阶、增音阶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上声部延伸音的巧妙强化、颗粒般清晰的乐句诠释、戏剧性的强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
布雷克曾先后学习吹奏单簧管和次中音萨克斯,高中时改吹阿高音萨克斯。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布雷克并未钟情于爵士,与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摇滚为主要风格的乐队。1969年,他加入纽约一支具有融合爵士乐风的乐队Dreams,不仅又接触了传奇爵士大师贺瑞斯—席尔弗。敢于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乐生涯中不断求新求变,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乐团Steps Ahead,又于哥哥、小号手兰迪—布雷克合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乐队,90年代后,他们又将这支乐队改良为以酸爵士乐风为主的“Return of the Brecker Brothers”乐队。
主要专辑
1980 Swish—EWCD
1983 Cityscape—Warner
1986 Michael Brecker—Impulse
1988 Don’t Try This at Home –Impulse
1990 Now You See It …Now You Don’t –GRP
1996 Tales from the Hudson –Impulse
1997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Impulse
1999 Time Is of Essence –Verve
2000 Two Blocks from the Edge [Japan Bonus Tracks]—Impulse
2001 Nearness of You: The Ballad Book –Verve
2003 Wide Angles --Verve
5.本尼·卡特(Benny Carter)
如果在描述Benny Carter的音乐家生涯的时候,只是说他有着引人注目的、多产的一生,那么这种陈述的本身已经大大低估了他的成就。作为一位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一位编曲家,作曲家,乐队指挥,一位不经常演奏的小号演奏家,本尼·卡特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一直就是最出色的几个人中的一位。至少从192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最优秀的爵土乐音乐家之一,而令人称奇的是,在1996年,也就是说他已经年满88岁高龄时,他仍然上台演奏,而且表现出来的精力和才智,丝毫未受他年龄的限制。有时人们如果单单听他的演奏,而不是在现场观看,甚至会认为他是在他鼎盛的三十年代,他的魅力丝毫没有渐弱。在他只有二十几岁时,Benny Carter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大乐队的指挥之一。
他总是充满活力,信心十足,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反映出爵士乐的一种精神:如果是一位大师,当他在二十年后演奏同一支曲子时,他的演奏仍然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爵士乐从来没有,也永远没有简单的重复。创新是爵士乐的精神,这一切带给人们音乐的灵感,而灵感的源泉都是来自音乐家心灵的反思。同许多爵士乐早期的大师一样,本尼·卡待学习乐器演奏基本上也是采取了自学的方式。在演奏丁—段时间的c调萨克斯管之后,他开始演奏小号,并最终转向了中音萨克斯管的学习,这最终成为了他最擅长的乐队演出相关工作。 1927年,Benny Carter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合作者是查理·约翰逊的“天堂”乐队。1928年,他拥有了自己的首支大乐队。乐队的首演是在纽约的阿卡蒂亚舞厅举行的,初试身手,Benny Carter就大获成功。1930年到1931年期间,Fletcher Henderson一直是卡特的合作者,而当时风靡一时的麦金尼的“摘棉花者”乐队也曾短期由卡特接手掌管。
年轻的卡持成为了大乐队时代的重要人物。在三十年代初,卡特已经成为了与约翰尼·霍奇斯齐名的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尤其是他的现场演出更是受到了爵士乐迷的广泛欢迎。他在编曲和作曲方面的才能为人称道,在技巧方面他无可挑剔。他的小号演奏虽然机会不多,但却都非常精彩。 本尼·卡持在乐队演出相关工作演奏方面,是一位全才,这在六十年前,就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他录制过次中音萨克斯管的唱片,单簧管唱片,还有钢琴唱片,甚至于演唱他也曾尝试过,尽管他为数不多的演唱证明,即便是他也不是超人。1935年,正当摇摆乐正如曰中天时,Benny Carter却到了欧洲。在伦敦,英国的乐队指挥亨利·霍尔邀请他加入乐队。这就是英国著名的BBC管弦乐队。在乐队中,卡特担任编曲一职,这使他有了充分施展自己的编曲才华的机会。由于BBC乐队在英国的巨大影响,卡特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爵士乐也由此在这个欧洲的岛国传播开来。爵士乐在英国的普及,Benny Carter功不可没。1938年欧洲政治局势动荡,大战一天天临近,甚为前途忧虑的本尼·卡持返回美国,重新组建了一支大乐队。这是一支传统形式的大乐队,但是乐队商业色彩很浓,重视流行性,超过了对艺术性的重视,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于1941年宣告解散。卡待在大乐队解散之后,组建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七重奏乐队。1943年,Benny Carter结束八年的飘泊生涯,选择了西海岸的洛杉矾作为自己永久的居留地。对于一位成功的爵士乐音乐家来说,这里好像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他原本打算在这里安渡后半生,却未曾料到,这里竟然成为了他重新倔起的地方。
四十年代,美国的西海岸成为了爵士乐新的中心,许多新的风格,新的流派都是在那里诞生,卡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场所。在1943的电影《暴雨天气》中,他出演了一位鼓手,与另外一位大师范茨·Waller一道上了银幕。在此之后,他埋头苦干,专心为电影场担任配乐。在之后的三年里,他曾经尝试重现首曰的辉煌,建立了一支大乐队。他的乐队阵容很强大。然而毫无疑问,大乐队时代在战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爵士乐发展的潮流,即便是Benny Carter也无法逆转。他的乐队并未如他期待的一样成功。最终他结束了尝试,放弃了努力,解散了这支大乐队,专心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之中。卡特电影音乐创作的历史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 在四五十年代,Benny Carter仍不时重操旧业,录%D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