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了,东方红一号竟还在天上飞

 我来答
家刀唱吹1s
2022-08-10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2万
展开全部
本文审稿:刘艳,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没想到,52年过去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竟然还在天上飞?!

要不是真有人拍到了,说实话我还有点不敢相信。

就在几天前,一段“世纪同框”的视频让网友集体破防:

图源:腾讯视频

视频中,“东方红一号”卫星与中国空间站擦身而过,发射相差了近半个世纪的两个人造天体在夜空中“遥遥相望”。

有网友感慨这相隔半世纪的两颗“星星”相聚的奇迹:

毕竟,同时期美国、苏联和日本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都已经因为轨道、动力等各种原因坠毁。

“东方红一号”本身的意义无需赘述,它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作为“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承载着几代航天人的梦想和初心。

而“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更标志着中国对于太空的 探索 就此拉开序幕。

在这之后,我国航天发展一路“开枝散叶”——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成为我国首任探月工程技术总负责人,开启了我国探月和深空探测之路;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担任神舟飞船技术总负责人,由此我国开始在载人航天上书写 历史 ;

“东方红一号”卫星测控系统技术总负责人陈芳允,成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创始人之一;

……

但其实,这颗在太空中飞了52年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最初是在从理论到工业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

5000多人,在2亿元经费的基础上,用笔和算盘一步步“手工”完成了卫星从设计、生产、制造到发射的全过程。

宇宙中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1970年,宇宙中第一次有了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因为卫星在太空中向全世界发出《东方红》的歌声而得名“东方红一号”。

它重达173公斤,是一枚直径为1米的球形多面体,装有4根3米长的鞭状天线。

该卫星升空后,绕地运行周期为114分钟,在用20.002兆赫频率播放乐曲《东方红》的同时,传送遥测参数和科学探测数据。

如今每年的中国航天日,就定在发射当天——4月24日。

但回顾当时东方红一号从0到1的研制,一切都是那么不容易。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正式提出要做人造地球卫星。

在此之前,苏联已经成功发射了世界首颗人造卫星。美国紧随其后,在1958年将探险者一号送上太空。

而这时候的中国, 在经济、人才等方面距发射卫星的条件还距离很远。

就连在1959年十周年献礼时,对外展出的卫星和火箭模型,都是年轻学者用手工敲打出来的。

据央视报道,当时这些年轻人对火箭、卫星知识的了解,还不如现在的中学生。

而且即便模型做出来,还有一堆实际问题解决不了,比如设计参数无法抉择、测试条件差、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供应不上……

中国的科学家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向老大哥苏联学习,还跑到了莫斯科去调研,但结果无奈遇冷。

而且由于国力有限,他们决定先打基础,致力于火箭、高空物理探测等设备的研发上。

直至东风2号中程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基本上具备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能力。

图源:新华网,乐音装置

他们还立了个起点更高的Flag:中国第一颗卫星要在100千克左右。

当时苏联第一颗卫星重量83.6千克,美国的第一颗卫星仅8.2千克。卫星越重,对火箭发动机以及各设备的要求也就越高。

但最终他们完成了,而且实际重量达到了173千克。

直到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才正式搬上了日程——

钱学森担任第一任院长,研制队伍超5000人,中央拨款两亿人民币。

钱学森

据新华网报道,“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回忆道:

两亿人民币在那个时候,真是不容易的。

因为除了经费,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

期间的很多困难都是用“土方法”来解决的。

比如像卫星制造中的一道重要工序——铆接,因为当时卫星厂是由科学仪器厂转产,没有干过这事儿,而且也没有铆枪和固定工件的桁架。

工人们就靠一把小锤,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将铆钉一个个敲上去。

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解决了多项工艺问题,之后就来到了多个环境模拟试验阶段。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戚发轫曾回忆起当时夏天试验的时候,因为卫星厂没有低温试验室,就穿着大棉袄去到海军的冷库里进行试验。

图源:宇宙高歌《东方红》

条件是艰苦了些,但是技术却始终在不停迭代。

1967年研究院成立前夕,中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党鸿辛,和团队一起解决了一个卫星传输的关键问题。

他们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导电干膜,成功解决了-100 至100 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输困难的问题。

地球之所以能接收到东方红一号的音乐信号,就少不了党鸿辛团队的功劳。

视频源:宇宙高歌《东方红》

信号的问题解决了,但卫星本身还要经受住极端温度变化的考验。

放在当时,这还是世界公认的难题。

为此,中国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套完整的温控系统来平衡卫星内部的温度,但系统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而卫星携带的电量很有限。

最后,他们想到利用其他仪器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帮助卫星控制温度,其外部材料采用的是按照温控处理的铝合金材料,如此一来解决了耗电大的难题。

很快在两三年之后,他们就完成了首颗人造卫星的目标。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完成为期二十多天的探测任务,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中国至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从正式立项到卫星成功发射,中国完成的时间仅不到五年。

而且时至今日,东方红仍在太空中飞行,俯瞰这中国航天的发展。同时期的卫星大多已坠入大气层当中去了。

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为何东方红一号仍在轨运行

还得从当时整个技术方案说起。

当时设计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以及大气层密度。

因而在轨道设计上是一个近地点在441公里左右,远地点在2368公里左右,与地球赤道平面成68.5度角的近地椭圆轨道。

我们知道,卫星在太空绕地球飞行不需要动力,完全靠惯性飞行。理论上,如果没有任何阻力,就没有能量消耗,会永久飞行下去。

但实际上,太空并非空无一物,尤其是在地球近地轨道上仍然有痕量的气体存在,越靠近地球气体分子越多,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空间站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主动升轨的原因。

上面我们提到,东方红一号运行在近地点441公里,远地点达2368公里的轨道上。

作为比较,目前国际空间站运行在420公里高的轨道上。由此可见,即便东方红一号的近地点也比国际空间站的轨道还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在轨道上运行受到的阻力很小。

至于另一种更普遍的归宿——进入到大气层(100公里~300公里左右区间)烧毁解体,那也是要等待猴年马月的。

据最新数据显示,东方红一号卫星最新近地点高度为428公里,远地点高度为2030公里。

也就是说,经过半世纪的运行,东方红一号的近地点仅降低了13公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