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中心思想是什么?

 我来答
影子分享休闲娱乐
2022-12-19 · TA获得超过299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5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中心思想:人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二》中心思想:艺术创作是需要灵感的。

《观书有感·其一》【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二》【作者】朱熹 【朝代】南宋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创作背景:

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鹅湖之会后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如婺源省墓而游学三清山,在三清山的三清宫游憩时触景顿悟,有感而发作此诗。

解析:

《观书有感·其一》以象征的手法,将作者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纳姐看世界
高粉答主

2022-12-20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680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193万
展开全部
朱熹的这首小诗借描写池塘,表达了对读书的感悟。诗中描写糖清澈见底的情形,想到了池塘为什么会始终如此清澈见底?因为有源头活水。想要进步读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这首诗,以水塘为喻。水塘不大,只有半亩,比喻自心。古人讲「心」,有「方寸」的说法,所谓「方寸之间」、「乱了方寸」,指的都是「心」,所以,这里用「方塘」来比喻「心」。一鉴,一面镜子,寓含光明。开,是开展,也有茅塞顿开的意味。
所以,第一句用一方水塘像一面清明澄彻的镜子般开展,来比喻自己目前读书而领会义理的内心境界。

第二句是进一步描写水塘的景致,天光云影倒映徘徊,非常优美。比喻自心因为明了义理,而能够犹如清澈的水塘、明净的镜子一般,清楚的照见万事万物。

前两句写景,第三句转而设问。
通常,作诗的章法,四句诗,分别是「起」「承」「转」「合」。这首诗也合于这样的章法。三、四句是一个问答,也正是作者旨趣所在。
前二句优美的境界,第三句就问啦,问它这个水塘何以能够如此清澈呢?第四句就答啦,因为这水塘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有水源,有活水,源源不绝的流注所致啊!
这个答句,可以是旁人回答,也可以是拟人化的水塘自答。
我认为,既然是作者自况,可以想成是自答为妙。这句是比喻作者所明了的义理,以及所传承的儒学道统,为其心性修为的根源,因为自己契合并接续了千余年(孔子至南宋朱熹约一千七百年)的儒学道统思想,才有如此清明的心境,而照见万事万物啊!
从文学欣赏来看,前二句写景,后二句问答。在意象上,用「方塘」、「一鉴」、「天光」、「云影」、「清如许」、以及「源头活水」等字眼,点染出一片水光润泽光明之景;动词上,用「开」、「徘徊」、「来」的韵脚,而给人朗阔开展的感受。
因此,这首诗,虽是寓理之作,仍富于文学艺术的美感,所以能传诵千古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