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册亨布依戏
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
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
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
册亨布依戏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
据板万戏班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佐证,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2、侗戏
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
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
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
侗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岁》、《美道》等;一是根据汉族小说、戏剧编纂或改编的,如《梅良玉》、《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芹渣老》等,还有连台本戏,如梁士锦《行欢坐夜》、《投军别窑》、《打陆文秀》等。
3、福泉阳戏
福泉阳戏的正规演出每年举行3次。
第一次在农历正月间演出,演出时间4天4夜;第二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当日为纪念关羽而演出,地点在当地的关帝庙前,时间1天;第三次演出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纪念神话中的二郎神和历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
此外,还为民间“还愿”进行演出,但相对于正规演出要简单得多。
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
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故民间又称为“还阳戏”、“还愿戏”或“愿戏”,有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请神、延神、酬神、送神仪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顶华盖”、“悬钩钓斗”等特技(法术)表演。
4、思南花灯
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
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花灯受邻省的影响较大。
且自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先后进入,与土著文化长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
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活动频繁,在演出的组织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为主,并设灯会、设会长,即灯头。
思南花灯在贵州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必然产物。
它的题材、内容、形式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而倍受人们青睐。
5、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主要分布在丹寨县排调镇的也改、党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鸟、羊先、嫌升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
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并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动中才能跳,用于唤醒祖灵,以及在活动后将祖灵送回安息之地。
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吃新节”、“跳月”以及大型庆典的迎宾礼仪活动中锦鸡舞也被广泛运用。
6、布依族“雯当姆”
布依族民间舞蹈“雯当姆”,流传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及翁昂乡布依族地区。
县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积大、地貌多样,生物丰富,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共同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雯当姆”,汉语译意为“矮人舞”。
舞蹈别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画上可爱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箩筐套盖住真人的脸和胸部,作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后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现力,造成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
7、苗族大迁徙舞
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
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
苗族大迁徙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舞蹈形式记录祖先迁徙历程,舞蹈场面宏大,梁银古歌悠远,舞步凝缓。
一些如“留恋”“回望”等舞蹈动作,如此故土难离,让观者潸然泪下,苗族大迁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极具影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观载体。
参考资料: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批遗产
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
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
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
册亨布依戏是用布依语演唱的戏曲,并在布依八音、八音座唱(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
据板万戏班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佐证,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
2、侗戏
侗戏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广西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县的部分侗族村寨。
黎平位于贵州东南部,东连湖南靖州、通道,南临广西三江,西北两面与从江、榕江、剑河、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
县境内民族众多,侗族占60%以上。
侗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侗族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如《珠郎娘美》、《郎夜》、《莽岁》、《美道》等;一是根据汉族小说、戏剧编纂或改编的,如《梅良玉》、《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芹渣老》等,还有连台本戏,如梁士锦《行欢坐夜》、《投军别窑》、《打陆文秀》等。
3、福泉阳戏
福泉阳戏的正规演出每年举行3次。
第一次在农历正月间演出,演出时间4天4夜;第二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单刀会”当日为纪念关羽而演出,地点在当地的关帝庙前,时间1天;第三次演出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纪念神话中的二郎神和历史上的二郎(川主、水神)而演出,祈求庇佑一方平安。
此外,还为民间“还愿”进行演出,但相对于正规演出要简单得多。
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
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具有还愿的性质,故民间又称为“还阳戏”、“还愿戏”或“愿戏”,有开坛、发牒、正清、领牲等二十四请神、延神、酬神、送神仪式和“上刀山”、“下火海”、“顶华盖”、“悬钩钓斗”等特技(法术)表演。
4、思南花灯
源于唐代,盛行于明末清初。
由于历史原因,思南花灯受邻省的影响较大。
且自汉代以来,汉民族的不断迁入,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随之先后进入,与土著文化长期共存,使得思南花灯具有很大的融合性。
在明、清时期,思南花灯活动频繁,在演出的组织形式上多以自然村寨为主,并设灯会、设会长,即灯头。
思南花灯在贵州戏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广大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的必然产物。
它的题材、内容、形式都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婉转动听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灯打击乐,优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丽独特的服饰道具,而倍受人们青睐。
5、锦鸡舞
苗族锦鸡舞主要分布在丹寨县排调镇的也改、党早、甲石、排保、南群、加配、麻鸟、羊先、嫌升羊告、也都和雅灰乡境内雅灰、送陇等苗族村寨。
锦鸡舞最初的功能是祭祖,并且只能在12年1祭的祭鼓活动中才能跳,用于唤醒祖灵,以及在活动后将祖灵送回安息之地。
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吃新节”、“跳月”以及大型庆典的迎宾礼仪活动中锦鸡舞也被广泛运用。
6、布依族“雯当姆”
布依族民间舞蹈“雯当姆”,流传于贵州省荔波县洞塘乡及翁昂乡布依族地区。
县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因喀斯特面积大、地貌多样,生物丰富,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共同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6月27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雯当姆”,汉语译意为“矮人舞”。
舞蹈别出心裁地在肚皮上画上可爱的胖娃娃形象,并用大箩筐套盖住真人的脸和胸部,作为布依族帽子道具,然后利用腰肚肌肉收放的表现力,造成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
7、苗族大迁徙舞
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
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
苗族大迁徙舞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舞蹈形式记录祖先迁徙历程,舞蹈场面宏大,梁银古歌悠远,舞步凝缓。
一些如“留恋”“回望”等舞蹈动作,如此故土难离,让观者潸然泪下,苗族大迁徙舞在赫章苗族中极具影响,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艰苦环境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直观载体。
参考资料: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一批遗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