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什么细柳,淡月什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传说中,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不仅聪明伶俐、能诗善对,还经常出题难为苏轼和亲朋好友,即便在新婚之夜对自己的新郎也不放过。致使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至今。当新郎秦少游顺利过了两关之后,第三道考题又送到他的面前。
秦少游一看考题是“闭门推出窗前月”,让他对出下联。秦观看着这个出句,心里可犯了难,怕对得平平,显示不出自己的才华;但此联确实又不怎么好对。他坐在池塘边冥思苦索,眼看三更已过,还是理不出头绪。
此时,苏东坡可急了,忙出来观察动静,见秦少游仍在池塘边不住的喃喃自语“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任性的小妹还在发难,便想办法帮其解围,他随手捡起石子扔入池中。只听“砰”的一声,池中月影散开,星光荡漾,这景象使秦少游眼前一亮,下联即出,“投石冲开水底天”。于是,被难为了大半夜的新郎官终于如释重负,踏入了洞房之门。
苏小妹本想用第三关这个出句难住秦少游,好给他一个下马威。没想到秦少游终于对上了,而且更胜一筹,她知道,这个“冲”字用得太生动太传神了,简直是画龙点睛之笔!苏小妹转念一想,秦少游恐怕没有这个本事,准是哥哥苏轼从中相助,于是就产生了借机也考考哥哥的想法。
有一天,苏小妹来到大哥苏轼跟前,让他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作为腰眼。苏东坡不加思索,信口说道:“前句加‘摇’,后句加‘映’”,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不屑一顾。
苏东坡认真想了想,又说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但仍不是上品。”东坡只好让小妹作答。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闻之,不禁拍手叫绝。心想,“轻风”徐徐,与“摇”、“舞”是匹配不当。
唯有用“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显现出轻风的温柔和细柳被轻拂的形态。同时,一个“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亲切的美感。下句添一个“失”字,也使全句皆活,勾画出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形态。于是,苏东坡对小妹的“炼字”功夫更加钦佩。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增强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经常针对某些字词,精雕细琢、反复推敲。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他十易其字才始定为“绿”。卢延让曾发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的感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诗圣杜甫的诗句,充分表明了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这也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把这种精益求精的执着称之为“炼字”、“炼意”。
这些被反复推敲的某些字词,往往就成了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有的竟成了千古名句,世代流传。
作诗填词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豁出去辛苦。所以,在诗歌兴盛的唐代,就出现了苦吟派诗人,代表人物有贾岛、李贺、孟郊。所谓苦吟派,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一个字,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说明诗人作诗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苦吟派代表人物贾岛,作诗以苦吟著称,“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有一次,贾岛骑驴在路上走,由于正在琢磨一句诗,嘴里还不断的叨咕:“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用推好呢,还是用敲好呢?”由于精力过于集中,结果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先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然后就将自己正琢磨对其中一句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时候,不留神才挡了韩愈的大驾的经过说了一遍。韩愈听了非常感动,他认真地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晚上去别人家,还是敲门有礼貌!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一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从此他就和韩愈交上了朋友。于是,“推敲”的典故也被后人传为佳话。“推敲”也就成了“炼字”的代名词。可见历史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千古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呕心沥血、历尽艰辛创作出来的,是他们血汗的结晶。
2024-11-2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