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墙一般是现在的多高?
约为8—10米
城垣墙体之构筑,多数皆为夯土。我国原始社会早期城市之墙垣,其夯筑技术较为粗糙。具体表现在夯层较厚(一般厚10厘米左右,最厚可达30厘米)且不均匀,夯打亦不够密实,有时还采用了简单的堆砌形式,因此墙身的坚固性较差。
其夯筑过程为先筑高约1.2米之矮墙,后在此墙的内、外侧分别积土斜夯,待筑至上述墙顶后,再在其上筑第二层矮墙。如此反复进行,直至所需高度为止。当时此类城墙的外壁较陡,一般与地面约成50度之夹角。
内壁面则成15度—25度之缓坡,推测是为了增加墙体后推力的缘故。因此城墙基部宽度常在10—30米左右,墙高约为8—10米。实例可见湖北荆门市马家_古城及湖南沣县城头山古城。
修筑在台地上的古城,常利用台地周边陡峻的壁体作为城墙的一部分,仅需自城内地面筑起高2~3米的夯土台作为城墙的顶部,有时并在此土台上建造房屋。
这种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及城内外地面高差的筑城方式,能节省大量时间及人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这类城市内外高差常达5米或更多,所以城门入口处之道路均呈斜坡,例如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古城所见即是。
扩展资料
城墙又有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方面而言,它仅限于城市这一范畴,即包括一切城市(帝都、王城、郡、州、府、县)的内、外城垣。例如明初的帝都南京,就有外郭城、都城、皇城、宫城四道;明、清北京有都城(含内城与外城)、皇城、宫城三道;
宋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市)则有府城、子城两道。至于某些特殊构筑,如瓮城、夹城等,自然也应列入。就城市城墙的使用功能及尺度大小来说,它是所有城墙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同时,也是为大家日常耳闻目睹和普遍公认的形式。
本书所讲述的城墙主要即指此类。至于广义的城墙,除了上述城市城墙以外,还应包括属于陵寝、坛庙、苑囿、坞堡等多类建筑组群的墙垣(主要是外垣)在内。它们虽然在尺度与规模上较城市城墙稍逊,但仍具备城门、门楼、角楼、女墙、雉堞、马道等内容,即在形制与功能方面与城市城墙甚为类似。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