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b1是什么水平
简单地说,根据《欧洲语言共同参照框架》要求,具备“B”级语言水平的,应是语言的独立使用者,也即拥有一般高中生的外语水平;“B”级又细分为“入门”水平的“B1”级和高级或独立水平的“B2”级。
“B1”级水平的具体要求为:
1)在听力方面:
_能够听懂用清晰标准法语表述的和工作、学校、娱乐等相关的日常话题的基本要点;
_能够听懂以较缓慢和清楚方式讲述的、与时事或与感兴趣的个人或职业话题相关的许多广播和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
2)在阅读方面:
_能够读懂用日常语言起草的或与工作相关的文本;
_能读懂个人书信中的事件描写_情感和愿望表达;
3)在参与交谈方面:
_能够应付在某一口语地区旅行时可能遇到的大多数情境;
_在无需准备情况下参加与惯常话题,或个人感兴趣话题,或与日常生活(例如:家庭_娱乐_工作_旅行与时事等)相关的交谈;
4)在连续口头表达方面:
_以简单方式连接不同词组,用以叙述经验与事件_梦想_希望或目标等;
_陈述意见或计划,并予以简短解释;
_讲述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故事或情节,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5)在书写方面:
_能够撰写一篇与熟悉主题或感兴趣话题相关的简短、连贯的作文;
_书写个人信函,描写各种经验与印象。
扩展资料:
德语(德:Deutsch,英:German language),语言系属上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其标准形式被称为标准德语(Standard deutsch),是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意大利博尔扎诺自治省、列支敦士登、卢森堡和瑞士的官方语言,用拉丁字母书写。
使用德语的人数占世界人口的3.01%,以使用国家数量来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语言,也是世界大国语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
德语的词按语法功能分为10类:冠词、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词、连词、介词、副词、感叹词。前六类有词形变化,称为可变词类;后四类无词形变化,称为不变词类。德语中的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这个规则也是从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开始的。]
尤其在使用动名词时这个规则往往导致错误,因此[90年代时]讨论修改正字法时有人提出废除这个规则。虽然这个建议得到一些知名的语言学家和一些有权威的报纸和电视节目的支持,它受到大多数人反对,因此没有被采纳。
德语名词有3种性(阳性、阴性和中性),除了直接对人的名词的性比较规则外其它的词的性往往没有规律。德语还有4个格(主格、宾格、与格、所有格)和两个数(单数、复数)。在使用中,除名词本身发生某些变化外,主要依靠名词之前的冠词、代词、形容词和若干数词的变化来表示名词在句中的性、数、格。
动词的变位包括人称、数、时:包括现在时(präsens)、过去时(Präterium)、将来时(Futur I)、现在完成时(Perfekt)、过去完成时(Plusquamperfekt)和将来完成时(Futur II)、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语式(直陈式、命令式、虚拟式)的变化。
德语句子结构的特点:动词谓语为句子的核心,它要求各格的宾语或介词宾语和各种补语。在普通陈述句中,主语或其他句子成分居句首时,谓语动词总是居第二位。如果谓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由可变部分(时间助动词或情态助动词)和不可变部分(动词的不定式或第二分词)构成,则可变部分居第二位(在有些句子中居第一位),而不变部分居句尾,这是德语特有的谓语“框架结构”。
句法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句中动词谓语位于句末,其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连词或关系代词—主语和句子其它成分—动词谓语。
德语的词汇量估计为30万~50万。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种:
1,继承词,指从印欧语和日耳曼语时期流传下来的词语及其派生词与复合词;
2,借词,指在历史上从外族语吸收并已为德语同化了的词;
3,外来词,指从外族语吸收而仍然保留原有特点的词。
继承词和借词的重音大部分在第一个音节上,外来词的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或倒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音节上。词汇构成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派生与复合的手段,复合构成在德语构词法中最为普遍。两个以上的各种词类的词均可复合成一个新词。名词第一字母都要大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