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历史
粤语自秦朝至今,约有2200多年的历史
秦汉
上古时期,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蛮。
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蛮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
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
秦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
在汉朝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
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大量中原士民逃至岭南,北方汉语不断对本地语言冲击。
当时古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进一步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
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
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
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本土原住民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
这一阶段粤语仍受古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部分独立词汇的语言。
唐朝灭亡到南宋灭亡,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这段时期数量庞大的中原汉人源源不断地南下珠江三角洲,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
这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
至此,粤语无论在发音还是在文法上已与中原汉语十分接近。
故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
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
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
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未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
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的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
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
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
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一度还有把粤语定为全国普通话的提议。
但建国后,在全民推广北方语言作为普通话运动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
这种情况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