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要发动鸦片战争?
前面日航君讲过了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之间的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发生的全方位的冲突与对抗,这种对抗最终演变为了鸦片战争,进而使得外国势力入侵中国,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那么,这种演化过程是怎么样的?中英两国又是怎样从对抗转为战争的?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析。
广州十三行
一、战争的种子——东印度公司
我们先来看一下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沿革: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而组成,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21年,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在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它还获得了协助统治和军事职能。
东印度公司主要垄断的是东印度地区的贸易权,它的主要贸易对象之一就是清政府,因此东印度公司极力需要清政府改变对外政策,以更好地贸易。东印度公司先后窜动英国政府派出了马戛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访华,希望能够让清政府改变政策,然而两次出使活动都以失败告终。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在两次失败后,东印度公司还是不敢对清采用强烈的对抗性的政策,如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曾经警告下面不要与清政府广州方面激烈对抗,他们坦言:
“你们必须学会谨言慎行,以在任何情况下避免与中国政府之间产生会引起敌意的争执。”
“要是想要贸易持续下去,就要忍受广州政府那种讨厌的限制。”
然而在实际中,东印度公司依然改变不了他们那种趾高气扬,处处炫耀的殖民者的样子,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强大与炫耀,因此也频频使用强硬的方式与清政府打交道。
在1823-1828年的广州行商破产案发生后,英国商人为了要求增加行商,因此频频示威,他们以商船拒绝进口、商馆成员离开广州甚至组织武装船员炫耀武力为手段,向广州政府施加压力,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却得到了商人们的一致赞扬。
随后更是爆发了一系列的清政府与洋商之间的冲突。如1830年,东印度公司包庇三名杀死荷兰船长美坚治的印度巴斯人,不让他们接受中国法律的审判;清政府拆除英国人搭建的违章建筑,引发英国商人的不满与抗争;两广总督李鸿宾颁布的“约束外人八项规定”引发了英国人的不满,使得中英抗争更加激烈。
面对这种情况,特选委员会与英国散商没有遵守东印度公司下达的隐忍的要求,而是选择一方面与广州当局对抗,一方面向东印度公司求救,要求他们想办法到广州来展示武力,威胁清政府,让他们屈服。
东印度公司本是就是一个带有殖民和侵略性质的公司,他们往往是迷信于暴力与威胁手段,纵然是想要采取忍让的态度,对于这群殖民者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鸦片战争的种子,早就在东印度公司时期就已经种下了。
英国东印度公司贸易图
二、战争的萌芽——律劳卑到罗便臣
1834年,鉴于事件危机,英国政府驻华首席商务总督律劳卑到达中国,希望与广东当局建立起直接的官方关系,但是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在清政府看来,面对这种大事情,需要上书请求圣意,在圣旨没下达之前律劳卑是不允许进城的。律劳卑认为,贸易问题应该是由商人们商讨,而不应该是听从皇帝的意见。双方对此产生了巨大的争执。
清政府采用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停止了与英国人的贸易、封锁了英国人的商馆、断绝了英国人的物资供应,想要让律劳卑屈服。律劳卑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招来了两艘军舰强行进入中国海域,以炫耀武力的方式想要让清政府屈服。两广总督毫不相让,率领水师与律劳卑对峙。
律劳卑的做法引发了英国商人的不满,他们纷纷谴责律劳卑。最终,底牌尽出的律劳卑又急又气,心力交瘁,最终病死。
两者间的冲突显而易见,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剧烈冲突,双方互不相让,都想去改变对方以适应自己,甚至不惜武力对峙。且这其中还掺杂着英国的自由贸易体制与清政府闭关锁国体制上的矛盾,因此双方之间只能用武力改变对方,战争的种子此时已经悄悄发芽。
律劳卑像
此后,英国政府改变了冲突的措施,想要以一种和解的方式去促进贸易。因此采用了一种叫做“沉默政策”的方式。第二任商务总监德比时表示:
在中国人未采取进一步行动之前,在我们这方面保持绝对的沉默和禁止的状态,似乎是最适宜的方针。
“沉默政策”一直延续到第四任商务总监义律,此时义律开始了新的行动。
查理·义律
三、战争的迫近——义律的对华政策
义律上任后,开始对华积极行动,他采用一种积极外交的方式。他认为应该与中国官方积极交往,英国政府也应该重新评估并且调整自身的政策。并且义律还开始学习并且使用中国的制度。
上任后,义律开始积极与两广总督邓廷桢联络,采用一种姿态较低的方式与清政府打交道。不久之后,义律成功地回到了广州,并且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更大的活动空间。然而义律的所有措施都是自作主张,没有经过英国政府的同意与授权。这种行为引发了英国首相巴麦尊的愤怒。最终义律听从了巴麦尊的安排,与华交涉还是以失败告终,义律被赶出广州。
不得不说,义律可以说是深谙中国官场的比较好的一位商务总监。但是义律面对着一个难题就是讨好清政府,英国政府会不满意;讨好英国政府,清政府会不满意。因此这根本就是两种制度,两种体制,两个国家间的不可调和性的矛盾,是很难通过谈判解决的,因此战争的阴影在此时不断扩大。
此后的鸦片问题引发了新的争执。随着鸦片在中国的不断扩大,清政府的禁烟力度也不断扩大。义律想要卷入鸦片问题之中,以便从中牟利。
当英国鸦片商人因义士走私鸦片被清政府抓到后,义律马上出面,表达了对于因义士行为的不满与指控;随后义律又到达广州,开始对进行鸦片贸易的商人进行整顿,并且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发布了一封告示,要求英国商人停止鸦片贸易,告示为:
所有属于英国人的,曾在虎门口内经常性地或偶尔从事非法的鸦片贸易的帆船、快船和其他种类的小型帆船,自即日起限3天内退出虎门,并不得返回从事这一非法贸易。
义律的做法赢得了广州政府的好感,义律再次回到了广州城,并且双方恢复了正常贸易,由此可见义律的做法确实是切实有效的。
然而义律的做法又引起了英国商人们的不满,他们发动报纸等传媒力量,大肆传播义律的谣言,再次引来了英国首相巴麦尊的不满,中英之间本来稍微缓和的关系再次尖锐对立起来,最终义律也改变了自身的看法,开始积极对华备战,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英国首相巴麦尊
四、战争的先声——英国讨论与战争帷幕
在义律交涉的一次次失败之后,英国国内也掀起了一股针对清政府的政策的讨论。
德比时认为,面对清政府“除非陛下采用强制手段,不然中国政府将不会改变对外政策。”英国外相威灵顿提出“应当在中国水域保持一艘大型驱逐舰和一艘较小战舰”,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秘书郭士立写了一篇论文叫做《论我们的对华关系的现状》,主张“用武力给中国人的傲慢以致命打击”。
在种种压力下,英国首相巴麦尊也决定对华采用强势手段。他提出:
“从保护英国商船和财富免遭劫掠和令英商、海员服从命令的必要性起见,应派一艘战船长时驻扎在中国基地,并应该指挥该战船司令官与英国政府在华机构保持联系。”
清政府的戒烟力度逐渐加大,最终林则徐收缴鸦片,义律将英国政府拖入其中,并且极力游说英国政府对华采取军事行动,被巴麦尊接受,中英两国走到了战争的尽头。
虎门销烟
五、总结
因此,早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人的态度就已经逐渐转变,做好了对华开战的准备与想法,因此鸦片战争是英国人有预谋的而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是一种巧合性的战争。
在鸦片战争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战争本身,而是中英两国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不论是从国家政策、政府引导还是各种方面,都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只能通过战争手段来迫使对方屈服,接受自己的意愿。
因此鸦片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