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对我们有何意义?
展开全部
第一章 暴力美学的概念与发展 当代电影中的暴力元素随处可见,从20世纪80年代香港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到90年代日本导演北野武的暴力电影、美国昆汀·塔伦蒂诺的黑色电影系列,暴力的影子充斥于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中。“暴力美学”这一概念也就随之迅速的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电影节刮起了一股以暴力为美的新的文艺思潮。电影为什么要将暴力纳入囊中?最直接的回答就是为了票房,因为暴力因素蕴含着很大的吸引力,会让观众去追求刺激,从而获得电影的商业价值。但深究下去,暴力元素的加入有其更深刻的价值。 1.1暴力美学的概念 暴力美学是一种新型的电影艺术形式,其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最终在香港大放异彩。其代表人物有中国香港的吴宇森、日本的北野武、美国的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等。暴力美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以及对这些暴力行为的形式化表现,导演从美学上的角度和唯美的画面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1】极端的暴力与极致的美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许多学者认为,从作品的社会价值角度上看,暴力美学中的“美”有待商榷,因为暴力美学只是为了展示暴力而展示暴力,作品中没有对暴力做出任何的评判,甚至有意无意的向观众暗示暴力的积极作用,这一表现形式使得作品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功能,使电影作品失去了道德评判这一作用,而将其转嫁到观众身上,让观众去判断对与错,如果拿捏不当,就会产生不良影响。譬如20世纪90年代的《古惑仔》系列就给当时的香港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是从美学的角度上看,“暴力美”虽与传统意义上的美有很大差距,但是它仍是“美”的一部分。因为“美”这一概念,没有人能够真正完全诠释,赏心悦目唯美,那么震撼人心也可以为美。因此,笔者认为,“暴力美学”也是一种美。“暴力”与“美学”两个原本矛盾的词语,结合到一起,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这是后现代主义“主体消失”在电影创作中的体现,电影弱化了传统的主体意识,注重对暴力的细节及场面处理,呈现出反权威、反经典、反主体创作意识、反精英主义的特征。【2】电影中的暴力,有很多种类型:为反暴力而进行的暴力,用暴力反映现实,比如《大逃杀》、《无间道》系列;有的是表现人们面对暴力的无能为力,表现人类的,渺小与绝望,如《迷雾》、《凶暴的男人》等;有的是表现英雄主义,现实生活的张力,如《英雄本色》、《第一滴血》系列等;有的是呈现黑色幽默,将暴力描述为一场荒诞的游戏,如《落水狗》、《低俗小说》等;有的是给予人启示,呼吁人们积极面对人生的,如《哥伦比亚人》、《新少林寺》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