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志摩 10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记得第一次学他的诗,是《再别康桥》,之后,通过各种渠道,逐
渐的了解他,欣赏他,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诗评]:抓住瞬间的永恒——《再别康桥》文本分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记得第一次学他的诗,是《再别康桥》,之后,通过各种渠道,逐
渐的了解他,欣赏他,读他的诗是一种享受。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诗评]:抓住瞬间的永恒——《再别康桥》文本分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展开全部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
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
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
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
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
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
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
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
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
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
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与之并驾齐驱的。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四月天》)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正如沈从文所言:“他那种潇洒与宽容,不拘迂,不俗气,不小气,不势利,以及对于普遍人生方汇百物的热情,人格方面美丽放光处,他既然有许多朋友爱他崇敬他,这些人一定会把那种美丽人格移植到本人行为上来。”足见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新月社的灵魂人物,他的诗歌创作的成就当奉为本世纪文学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风格也是独有的。陈西滢、沈从文、梁实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称赞他的文章华采之美,他的学生们更是推崇备至,赵景深认为像徐志摩那样“文彩华丽,连吐一长串珠玑的散文作者,在现代还找不到第二个。”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散文的独特风格则“是诗的一种形式。”无论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独特之韵味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充满着诗人气质的作家,徐志摩短暂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现出这位旷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时亦流露出这位生活在乌托邦之国中的理想主义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国国情时的尴尬与滑稽,而在这之下,同时亦藏着一个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徐志摩不但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个赤子。他的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弊,表现了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当然若是论徐志摩的散文深义,它恐怕既无鲁迅之深刻尖锐及宏阔感,郁达夫之练达及沧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则是任何一位现代散文家不可比拟的,它的散文始终充溢着饱满的激情,哪怕是颓废,读来亦痛快淋漓,决无缠绵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还有一种“恋月”情绪。月亮作为一种爱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一种美好的凝结。这在他的散文《鬼话》中有所阐释。颂月、恋月、赏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屡见不鲜,正好与其爱情的赞美诗句形成珠联壁合的内在勾连,构成了徐志摩诗的灵魂。在徐志摩的爱情书简中,那一时被人传扬的《爱眉小札》里炽热的爱情火焰曾燃烧了无数青年的热血。在这些篇什中,真正体现了这位爱情大师对爱情执著追求时的那种天真与浪漫。
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丽的女子那样,首先看中的是华美的外表,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许正是因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视了人生内涵的锻造,使他的诗文有时进入虚幻与颓废境界。当然,即便是表现这样的内涵,同样也横溢着他那华丽外表之美。这印证在他的爱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与陆小曼的后期爱情出现的危机,同样也是他一开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结果吧!
参考资料: http://www.whstu.net/xz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5-12-11
展开全部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文艺爱情剧「人间四月天」令众多观众「着魔」,对于徐志摩这位三○年代诗人,现在大家除了可藉他脍炙人口的遗作如「偶然」、「志摩日记」、「再见剑桥」、「爱眉小札」和他的传记与评论等等来想象外,还多了部戏剧供参考。
徐志摩以文坛才子著称,他的爱情因他的诗作、散文而益显浪漫。从他星盘看,「偶然」等作品会如此传颂于世,只是自然。徐志摩日座摩羯,人名与星座名称巧合地相同,似乎已经暗示他与文字的关系深厚;事实上,中国占星术历来相信摩羯座与著述关系深远,一代才子苏轼便是摩羯座的哩。
不过,摩羯座的文才属于文昌型,长于论理、讲述经国治世的庙堂文章;相形之下,同样出作家的双鱼星座和双子星座则擅长诗歌散文类的文曲型文章;最后,长于分析、条理分明的处女星座则最会写使用手册、理则学等类著作。
细看徐志摩星盘,赫然可见除摩羯日座外,双鱼驻有金星,双子驻有月亮、海王星、火星和冥王星,处女则驻有木星,几乎所有主星均落于写作强的星座,由此可见老天是如何许了他难得一见的奕奕文采。
虽然这位才子在文学上的创作不容忽视,但他的恋爱故事更加精彩。早年与张幼仪成婚,继而热恋才女林徽音,后来倾心于陆小曼,尤其是他对陆小曼的痴情更加令人着迷。而若非这些佳人带来的灵感,我们今天也未必读得到「偶然」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由此见出这位诗人感情世界之迷人。
诗人太阳落在绝不以浪漫闻名的摩羯,但是他全盘的宰制星群却是双子星座的星团,这里有四颗星密集成群,威力强大,远远压过单一的太阳,使得徐志摩的情欲本质受到强大的双子影响,能够同时与两个以上的女人维持关系,这是双子的灵巧本性。本来双子虽以出唐璜型风流男子出名,但这个风象星座往往只喜欢轻快地谈恋爱,对于过于耽溺的情欲未必习惯,但由于诗人星团中主管性欲的火星以及主管本能的月亮分别受到冥王星与海王星加强,致使性腺及松果腺大量分泌激素,终至难以自拔。
然后,诗人的金星落于多情的双鱼座,又与双子座星团及处女座的木星结成紧张的「T型三角」,使得诗人情感、情绪与欲念时而丰沛而多变,再受到摩羯的太阳压抑变得更加困难,终于在土星(传统)与天王星(新潮的恋爱自由)的合会交战下(二星合于天蝎),成为近代的婚姻爱情革命先驱。
可惜的是诗人在三十六岁那年,所乘飞机因遇大雾,不幸撞山坠机而殒,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挥挥衣袖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是年诗人流年月亮刑克本命天蝎座(象征死亡)的土星(象征山丘)与天王星(象征空难),流年海王星冲太阳(象征本命灯熄灭),结果诗人「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
得更加困难,终于在土星(传统)与天王星(新潮的恋爱自由)的合会交战下(二星合于天蝎),成为近代的婚姻爱情革命先驱。
可惜的是诗人在三十六岁那年,所乘飞机因遇大雾,不幸撞山坠机而殒,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挥挥衣袖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是年诗人流年月亮刑克本命天蝎座(象征死亡)的土星(象征山丘)与天王星(象征空难),流年海王星冲太阳(象征本命灯熄灭),结果诗人「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文艺爱情剧「人间四月天」令众多观众「着魔」,对于徐志摩这位三○年代诗人,现在大家除了可藉他脍炙人口的遗作如「偶然」、「志摩日记」、「再见剑桥」、「爱眉小札」和他的传记与评论等等来想象外,还多了部戏剧供参考。
徐志摩以文坛才子著称,他的爱情因他的诗作、散文而益显浪漫。从他星盘看,「偶然」等作品会如此传颂于世,只是自然。徐志摩日座摩羯,人名与星座名称巧合地相同,似乎已经暗示他与文字的关系深厚;事实上,中国占星术历来相信摩羯座与著述关系深远,一代才子苏轼便是摩羯座的哩。
不过,摩羯座的文才属于文昌型,长于论理、讲述经国治世的庙堂文章;相形之下,同样出作家的双鱼星座和双子星座则擅长诗歌散文类的文曲型文章;最后,长于分析、条理分明的处女星座则最会写使用手册、理则学等类著作。
细看徐志摩星盘,赫然可见除摩羯日座外,双鱼驻有金星,双子驻有月亮、海王星、火星和冥王星,处女则驻有木星,几乎所有主星均落于写作强的星座,由此可见老天是如何许了他难得一见的奕奕文采。
虽然这位才子在文学上的创作不容忽视,但他的恋爱故事更加精彩。早年与张幼仪成婚,继而热恋才女林徽音,后来倾心于陆小曼,尤其是他对陆小曼的痴情更加令人着迷。而若非这些佳人带来的灵感,我们今天也未必读得到「偶然」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由此见出这位诗人感情世界之迷人。
诗人太阳落在绝不以浪漫闻名的摩羯,但是他全盘的宰制星群却是双子星座的星团,这里有四颗星密集成群,威力强大,远远压过单一的太阳,使得徐志摩的情欲本质受到强大的双子影响,能够同时与两个以上的女人维持关系,这是双子的灵巧本性。本来双子虽以出唐璜型风流男子出名,但这个风象星座往往只喜欢轻快地谈恋爱,对于过于耽溺的情欲未必习惯,但由于诗人星团中主管性欲的火星以及主管本能的月亮分别受到冥王星与海王星加强,致使性腺及松果腺大量分泌激素,终至难以自拔。
然后,诗人的金星落于多情的双鱼座,又与双子座星团及处女座的木星结成紧张的「T型三角」,使得诗人情感、情绪与欲念时而丰沛而多变,再受到摩羯的太阳压抑变得更加困难,终于在土星(传统)与天王星(新潮的恋爱自由)的合会交战下(二星合于天蝎),成为近代的婚姻爱情革命先驱。
可惜的是诗人在三十六岁那年,所乘飞机因遇大雾,不幸撞山坠机而殒,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挥挥衣袖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是年诗人流年月亮刑克本命天蝎座(象征死亡)的土星(象征山丘)与天王星(象征空难),流年海王星冲太阳(象征本命灯熄灭),结果诗人「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
得更加困难,终于在土星(传统)与天王星(新潮的恋爱自由)的合会交战下(二星合于天蝎),成为近代的婚姻爱情革命先驱。
可惜的是诗人在三十六岁那年,所乘飞机因遇大雾,不幸撞山坠机而殒,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挥挥衣袖走了,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是年诗人流年月亮刑克本命天蝎座(象征死亡)的土星(象征山丘)与天王星(象征空难),流年海王星冲太阳(象征本命灯熄灭),结果诗人「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 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