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的中心思想是:
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
全文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最深沉的母爱。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扩展资料:
《小巷深处》选自《黄金时代》1994年第7期,作者林莉。全文以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赞扬了母爱的伟大及深沉,引人深思。
作者林莉: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小巷深处》参加黄金时代1995年母亲节征文比赛获奖第一名,先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并曾被中央八台录为电视散文,后收录到教材中。她还曾写过《月光下,一个女孩》、《BYE BYE 少老板》。现在网络上有她写的《蝶儿飞飞》、《红袖添香》、《月红》、《一路走好》。
1、作者写母亲这一形象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写"我"这一形象则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
2、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出英姨对莉儿最深沉的母爱。
3、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第一部分(1~9):盲母收养"我"、爱护"我","我"对生活感到满足,"我"为母亲感到骄傲。(义无反顾抱弃婴,母慈女娇乐融融。)
第二部分(10~11):"我"随着年龄的生长,因虚荣心作怪,"我"开始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盲母相伴而走。(少时母以女为荣,女却嫌恶有意躲。)
第三部分(12~15);上高中后,"我"淡忘了家和盲母,而母亲却依然为"我"捎钱物。(虚荣女离家忘母,无私母暗送钱物。)
第四部分(16~29):"我"被盲母深深的爱感动而悔悟流泪,情感得以回归。(明白慈母无私爱,女儿悔悟情回归。)
扩展资料:
《小巷深处》选自《黄金时代》1994年第7期。作者林莉。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
1、文章要点:
(1)变化过程:满足、自豪→厌恶、自卑→淡忘、隔绝→感动、悔悟
(1) 满足、自豪:第五段"代替"、"搀",第九段"倚"、"极自由地吃"。
(2) 厌恶、自卑:第十段"我"是弃婴,母亲是瞎子,"不同一般"第十一段"不再"、"泡"。
(3) 淡忘、隔绝:第十六段 "遵守诺言"。
(4) 感动、醒悟:第二十八段"泪眼"、第二十九段"虚荣"、"无知"。
(5) 深深悔悟:第三十段"还记得"。
原因:"我"的虚荣、无知
2、选材
用生活琐事,表现出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3、描写
语言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4、情感
文章字里行间蕴含母女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5、讲究形象
文章以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课文以“我”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把生活的点滴小事联系起来,表现出英姨对莉儿最深沉的母爱。望采纳。
20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