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结果到底如何?
长平之战,结果到底如何?
导语:长平之战,结果到底如何?秦国惨胜还是赵国惨败?秦国真的胜利吗?看邯郸之战,秦国一夜回到解放前,时期战神白起
在战国时代,有很多的利益上的纷争都是通过战争来解决的,各大诸侯国之间因为领土或者是人口上的利益争夺,大多数会通过发动战争的形式来做一个了断,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广阔的相邻的土地面积,因此爆发的各种规模的战争数目十分之大。在这些战争当中,很多的国家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很多时候,一场战争的胜负能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战争所争夺的东西很有可能并不是眼前的利益,有时候决定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国与国之间的斗争当中,稍有不慎基本上就会全军覆没,而战争的结果也一直都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也十分的让人深思。
长平之战最终的结局是秦国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万,杀掉了赵国国内几乎全部的青壮年男丁,使整个赵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缟素,一让赵国失去了能够抵抗秦军的几乎全部的军事实力,但是,长平之战秦国真的成功了吗?也不尽然。
后世有很多历史学家在研究之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这场战争,秦国惨败,但是未伤元气,赵国惨胜却元气大伤,这种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为何结果是秦国坑杀了赵国降卒四十万却是秦国惨败呢?可秦国惨败之后却也没有伤到基本元气呢?赵国蒙受了这么大的损失为何又说它是惨胜?可胜利之后却落得一个元气大伤的局面呢?正的说法到底有何道理?我们今天就来主要分析一下长平之战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然后再来了解上述说法的对错。
邯郸之战才是长平之战最终结果。
其实,长平之战并不能够单纯地看作是一场战争,在长平之战之后,秦国与赵国还发生了一场邯郸之战,因为后世人大多数都将目光,聚集在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这样残忍血腥的历史事件上面,所以对邯郸之战的关注度却十分的少。
不过,邯郸之战才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真正最终结果,因为其实长平之战结束之后,赵国与秦国之间的斗争并没有迅速地结束,虽然赵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打击,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是它与秦国之间的战争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得到终止,相反,两个国家之间的仇恨越来越深,矛盾越来越重,由此所激发的战争也就越来越大。
我们都知道长平之战结束之后,武安君白起受到了范雎的诬陷,同时也遭到了秦昭襄王的怀疑。虽然,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但我们并不能够因此就说白起就是一位莽夫,白起在进行长平之战之前,一直奉行的都是战不杀降的政策,可是在赵国的战场之上,白起却放弃了自己以往一直坚持的原则,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秦国的根本利益。
毕竟在当时那个历史时间段内,赵国是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有实力抗衡秦国的国家,如果能够根本打垮赵国,那么秦国将失去所有在军事上的对手,当它东出函谷关的时候基本就是如履平地了。可是这样的白起并没有受到理解,得到尊重,最终白起被诬陷谋反含冤自尽。
在此之后不久,秦国与赵国便发生了我们上述所说的邯郸之战,邯郸之战的领兵大将是秦国的三朝元老王龁,王龁是一个老将军,曾经帮助武安君白起获得了巨大的功绩,也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邯郸之战当中王龁却是惨败而归。
那一次,秦国死伤士兵三十万,丢失了长平之战当中占领的赵国的全部土地,可以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也是从那场战争开始,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斗争才停了下来。所以通过这样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上述历史说法,其实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长平之战后,赵国有反戈一击的力量,取得邯郸之战胜利,秦军损兵三十万。
首先,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四十万降卒并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此之后,赵国虽然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军事实力,但是依旧有反戈一击的力量,然后接连这件事情不久便发生了邯郸之战,在邯郸之战当中,秦国损兵三十万,并且丢失了与赵国长期对峙以来所占领的全部土地。
可以说,秦国的这次对赵之战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上的好处,他没有占领一丝的土地也没有获得一丝的财富,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秦国并不能够说是成功的。所以说,秦国并没有胜利是有道理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赵国赶走了入侵自己国界的敌人,虽然失去了很多国家的防御力量,但也可以说是胜利。
赵国得到了韩国要献给秦国的十七座城池。
其次,长平之战爆发的原因,是因为赵国私自占领了韩国要献给秦国的城池,这十七座城池本就不属于赵国,这相当于是侵占了秦国的领地,所以秦国会发动对赵国的战争也并不出乎意料,可是最终的结果是秦军损兵三十万,也没有占领到一丝一毫的土地,而赵国却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韩国要献给秦国的上党十七座城池。
所以这样来看,赵国是在这场战争当中获得了根本土地利益的一方,虽然它损兵折将也很多,可是从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赵国还是要比秦国更实惠一些的。
我们从长平战争爆发的原因上面来看,赵国私自接受了秦国的十七座城池,最终又能将秦军对它发动了战争压下去,并且使秦军损兵三十万,还没有得到一丝一毫的实际利益,也可以当作是赵国军队的胜利。
长平之战后,秦国失去战神白起,山东六国军事压力骤减。
第三,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武安君白起也终止了传奇的一生。我们都知道白起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杀神,就连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他都是敬佩有加,赵括再怎么狂放不羁,再怎么目中无人却依旧不敢轻视白起,足以看到白起在当时那个历史时间段的威慑力。
可是,长平之战结束之后,一代将星却遭受到了污蔑,他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并没有得到理解和尊重,相反,因为武安君白起功高震主反而给他带来了麻烦,白起也因为长平之战而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
白起死后,秦国时期上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尤其是在军事实力方面,秦昭襄王后期直到秦王嬴政执政之间这个历史时间段内,秦国其实并没有什么军事上面特别优秀的人才出现,如果没有吕不韦在这一段时期的支撑,秦国或许并不能最终东出天下,所以白起在秦国的地位其实是非常之高的,它的存在对六国也是有着很大的威慑力的。
白起的死亡不仅仅是对秦国有影响,更是破除了在山东六国身上禁锢的枷锁,让其他国家对秦国的惧怕又少了一分。所以,秦国在那场战争当中最大的损失,并不是死伤的三十万士兵也并非是丢失的上党十七座城池,而是武安君白起。
秦国战神白起,军事歼灭战创造者,是秦国开疆拓土的中流砥柱。
白起在成为秦国的上将军之后从来没有经历过一场败仗,并且这个人还是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歼灭战的创造者,白起打仗从来都是稳准狠,并且是等量围困一战聚歼,在这样的军事打法之下,白起极大程度上为秦国拓宽的领土增加了它的常住人口数量,让秦国的疆域在秦昭襄王统治的历史时间段内不断的扩大,为后来秦国横扫六国一统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武安君白起在秦国的这些贡献,或许秦国的统一还要再往后延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反过来说,如果白起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身首异处的话,或许秦国的统一能够提前几十年,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秦国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我们都知道千金易得良将难求,将军白起是良将中的佼佼者,失去这样一位将军,秦国的损失其实是无法估量的,而赵国在这场战争当中并没有损失什么名将,所以从这一方面的对比来看,也是秦国的损失比较大。
可是为什么在上述那种说法当中,将秦国放在了失败者的位置上,却又说秦国并没有伤到元气呢?同样,为什么他将赵国放到了胜利者的位置上?却又说赵国元气大伤呢?这难道不是一种矛盾的说法吗?
长平之战后,秦国最大受益是打通了巴蜀通道,为后面战争打下基础。
其实这种说法本身也是没有问题的,那个时候的秦国是战国七雄当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它的经济复苏能力非常强大,更有甚者,在这场战争当中,秦国打通了通往巴蜀地区的道路,真正意义上将巴蜀这个天然粮仓投入了使用,这就相当于秦国的军队再也不用担心后援的粮草供应。
虽然这次战争遭遇到了失败,但是却为后面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李白曾在《蜀道难》中写道,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的就是蜀地易守难攻的地形,以及它交通闭塞的现状。
在长平之战当中,秦国为了能够稳定自己的固有领土,也为了能够打败自己的敌人,不得已必须打通通往巴蜀地区的道路,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秦国其实做了一件意义比较深远的事情,他为后面的战争做下了准备,已通过这样的行为将它的损失降到了最低,自从将巴蜀地区的天然粮仓投入使用之后,秦国其实除了人数上的损失并没有什么更大的损害。
赵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后,国内经济发展薄弱,很难恢复元气。
可是赵国不一样,赵国国内的弹性其实是非常弱的,也就是说赵国国内的发展循环是比较薄弱的,一旦受到了冲击,这个循环的锁链发展的锁链就会断掉,并且一时半会连不起来;所以说,在赵国承受这样巨大的损失之后是不容易恢复的。
长平之战,秦国军事损失大,但国内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重创。
秦国与赵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秦国在攻打楚国的时候同样损兵二十万,并且损失了几乎全部的重型装备,但是秦国却没有经历喘息的机会,就发动了更大规模的灭国之战,可是楚国却在经历一次失败之后就彻底爬不起来了,这就是因为国内经济弹性对国家发展的一种影响。他的国家发展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良性循环,而是一张支离破碎的网,在受到巨大的打击之后很容易一击毙命。
同时,我们来看那场战争最终的结果,虽然秦国损失了三十万士兵也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的利益,但是秦国却没有什么根本上的损失,战争并不是在秦国国内打的,经过国内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冲击,可是赵国在打赢这场战争的同时损失了四十万士兵,同时还将国内积蓄已久的财富全部投入了这场战争当中,虽然它获得了土地的实际利益,但是依靠它薄弱的经济发展状况,无法迅速地将这种土地利益变换成实际的财富利益。
综述
赵国虽然胜利但也是一种惨胜,可是这种产生建立在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之下,对于赵国这样的国家来讲,最终的结果其实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付出多少代价,因为代价的高低关系到它恢复所需要的时间。
其实如果一定要进行对比的话,在这场战争当中没有胜利者,赵国和秦国损失的东西损失的人数是大体相当的,可是,秦国有将这些人和物质投入战场的底气,但赵国却只能背水一战。
虽然说秦国最终获得的结果稍逊一筹,但是当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当战争结束秦国人们站到函谷关上远眺六国的时候,就会惊奇地发现,秦国一直以来的强大对手轰然倒下了,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军事上牵制秦国,也正是从这一个历史事件开始,战国中期的群雄逐鹿局面正式结束,秦国历经百十多年的努力,进入了最后二十年的冲刺阶段,所以战争最终的结果很难说谁胜谁负,要看的只是评判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