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主要有()
地表喀斯特地貌形态主要有溶沟、石芽、峰林、天生桥等。
溶沟指的是由地表水侵蚀而形成的凹槽。在岩溶区地表,还经常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围,称为“溶斗”。若溶斗底部的通道被堵塞,积水成塘,大的则可形成岩溶湖。
石芽指的是溶沟与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比如最常见石林,就是一种高大的石芽,有的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而得名。这种石林多是纯度高、厚度大、层面水平的石灰岩,形成于热带多雨的条件下。
如果石灰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山峰集合体,这就是峰丛了。峰丛底部基坐相连,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就会形成峰林。当岩溶区的地表水不断下渗溶蚀,形成的地下孔道称为“溶洞”。溶洞是地下喀斯特的主要形态,洞穴之中常常有石钟乳、石笋、石幔和泉华等,美丽非常。
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
1、气候。雨量及气温关系到水的冲刷以及溶蚀的强度和速度。气候潮湿、降雨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是喀斯特发育的有利因素。
2、地质构造。断裂破碎带有利于喀斯特发育。如果断裂延伸远,且张裂程度大,则更有利。在两组断层相交的地段,溶斗、溶洞极易形成。褶皱也影响喀斯特发育。背斜轴部及其倾伏端,向斜轴部及其翘起断,是喀斯特发育的有利部位。
岩层产状也有影响。岩层水平时,喀斯特可沿水平方向充分发展,岩层陡立时,喀斯特向下发展,但规模不大;岩层缓倾时,水的运动和扩展面较大,喀斯特发育较好。
3、水的作用。包括水的溶蚀能力和流动性。水的溶蚀能力主要取决于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它因发生溶解作用而消耗,又通过大气的扩散而得到补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性,涉及流速、流量和交替循环的强度等方面,它们都影响到水对岩石的破坏能力。